【主編的話】
台灣的新聞傳播學界力促制定《新聞議價法》,要求Google、Meta等數位平台為使用新聞內容付費給媒體。《田間》先前報導過公聽會內容,並訪問基層新聞工作者的看法。
《鏡報》(Mirror Daily)8月15日獨家報導,如果法案通過,Meta可能會比照對待加拿大的模式處理,以後在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社群平台都看不到台灣媒體的報導內容。若這樣能改善流量至上、台灣記者被迫狂發即時新聞的情況,未嘗不是好事。
目前台灣立法院三個政黨針對新聞議價共提出6個版本草案,這期《田間》在【參考工具】中,就介紹方便對照不同版本法案內容的「LawTrace」。
談到工具,不免要提一下人工智慧(AI),而《FT中文網》總編輯王丰向《田間》分享自己覺得好用的AI工具,甚至試著用AI工具來寫一本書。他的完整專訪內容將於8月26日刊出。
此外,9月1日和9月9日分別是台灣的記者節與國民體育日,《田間》屆時將刊出新聞傳播系所在學學生聊當前媒體環境的訪談文章,以及全新體育資訊平台《運動人》(Sportizen)共同創辦人戚海倫的專訪。
海外香港媒體合併成立的《追光者》(PULSE HK)也有望於9月中旬開始運作,這期《田間》先談談香港人對海外媒體的看法與期待。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還有把《田間》的Instagram、Threads、Matters帳號追起來。
簡恒宇
【你知道嗎?】
在中國的媒體環境裡......
中國共產黨才是最關鍵的角色,而由中共中央委員會運作的《人民日報》是黨的「喉舌」(非貶義標籤),其所屬的人民日報社與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CMG)同屬「正部級」,因此《人民日報》發出的評論地位非同小可。
8月1日,一篇名為〈英偉達(輝達),讓我怎麼相信你?〉的評論文章在中國社群帳號「人民日報評論」上刊出,頓時全球各大媒體都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來報導此事,但事實上,這篇評論根本在《人民日報》紙本上找不到。
首先,如果是《人民日報》紙本刊出的文章,網路版本會在文末標記刊出的日期和版面。
再者,撰寫這篇文章的孟繁哲僅稱自己是「黨報評論君」,而非「《人民日報》評論員」,因為這是極為嚴肅的頭銜,且明確傳遞黨領導階層的觀點。
「黨報評論君」是人民日報評論部新媒體編輯室打造的角色,不限於特定人員,通常由20、30歲的年輕人用輕鬆幽默的語氣「聊政事」。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也沒稱孟繁哲的評論文章為「《人民日報》評論」,而是稱為「黨報重磅評論」,這個「重磅」完美概括此文的本質及意圖,即掀起軒然大波。
所以,孟繁哲的這篇文章,與《人民日報》評論文章不能相提並論。
現在你知道了。
【熱門話題】
香港海外媒體整併再出發
8月1日,海外香港媒體《光傳媒》(Photon Media)與《追新聞》(The Chaser News)宣布合併,成立新的媒體《追光者》(PULSE HK),由前《自由亞洲電台》(RFA)粵語組主任、香港《有線新聞》中國組主管胡力漢擔任總編輯,《光傳媒》總編輯梁嘉麗和前香港《蘋果日報》動新聞主管李家聰為共同創辦人。
這是香港離散媒體合併首例。李家聰說,離散媒體實驗了幾年,各自都遇到困難,這是把大家結合起來的好時機。
根據無國界記者(RSF)2024年的統計,自2020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約有900名記者失去工作,上百名記者移居海外,他們在英國、台灣等國家成立約10間海外媒體。
梁嘉麗表示,海外媒體有責任報導真實,當個填補的角色。《香港自由新聞》(HKFP)總編輯 Tom Grundy 同樣認為,海外媒體有空間監督香港和做報導,除了因為當地新聞環境日益緊縮,他也提到,「許多離散相關故事是香港當地媒體鮮少碰觸的。」
李家聰說明,《追光者》未來將在台灣、英國與北美都設有分社,各地記者會連結合作,隨時溝通、更新最新情況,新聞作業不受時區限制,24小時播報。另外,《追光者》也將增設中國組與英文組,並以影像新聞為主,重點節目包括每日新聞報導、中國新聞專題、財經評論分析、香港歷史文化和英語新聞。
中國組將由胡力漢主責,他說,過往香港記者在中國報導的專業度是數一數二,「香港與中國很密切,而香港受西方教育,看待中國比較客觀、比較批判。」胡力漢也強調,中國新聞將與國際新聞相連,「把中國、香港的真實情況帶到國際。」
前《美國之音》(VOA)香港記者鄭樂捷也肯定成立英文組,他告訴《田間》,自己是英文記者出身,就算前幾年都在VOA中文部工作,仍習慣在個人社群貼文補上英文簡介,讓英文讀者了解中港新聞,「海外香港記者報導與香港相關的新聞有其獨特角度,能夠特別深入反映香港情況,我相信對於英文讀者是十分有用的資訊。」
記者會當日,《追光者》同步開啟群眾募資,目標金額為未來一年營運經費51萬美元(400萬港元),截至8月中,募款金額已達29%。對此,梁嘉麗回覆道,進度在預期中,很不錯,《追光者》預計能於9月中上線。
至於長期營運模式,李家聰表示,會以讀者訂閱、社群流量和廣告合作等三大方面,去維持收支平衡。
移居英國的香港媒體人張子君在其YouTube頻道「子君Channel」專訪梁嘉麗,也問到預估訂閱人數要達到多少?梁嘉麗認為,最理想的狀況是有3000、4000人訂閱,但她也說,這需要非常大的讀者群,「有數據好像是說,媒體機構的讀者裡只有1%會肯給錢,按照這樣計算,那我們要有40萬追蹤者。」從讀者走到願意付費訂閱,是一條漫長的路,梁嘉麗坦言,「不會說完全不樂觀,但要非常賣力讓人看到我們在做的事,或者讓人認知到價值所在。」
從讀者角度來看,訂閱海外媒體的動機仍不夠強。移居台灣多年的香港人小樂認為,海外媒體的存在當然有意義,但讀者買不買單是另一回事,他認為香港現在的整體氛圍是犬儒的,要說服香港讀者掏錢是困難的,「立法會的狀況就是說,都是你們中共的人,有什麼好看的,所以你寫他們的荒謬之處,對讀者來講,本來就是一個荒謬的東西,沒有那個價值要donate去看那種東西。」考量工作因素,在與《田間》討論後,小樂以化名方式受訪。
梁嘉麗也提到,兩年前開始經營《光傳媒》,她才意識到需要觀察社會氛圍,謹慎用詞,「有些字,你以前在香港寫也好,不寫也好,都不會很critical,但時空移到2023年,作為一個離開香港的媒體去寫,就可能有問題,這是很emotional的東西。」一方面是留港、離港群體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她也強調,需要更小心,時刻考量到還在香港的親友。
「我覺得過去兩年學到很多,那些真的是沒有人懂的,因為大家都很新,離開香港的人很新,離開香港做新聞的更新,沒人告訴你,前面的路怎麼走。」
不過《追光者》都還未上線,8月4日就遭《大公報》點名是反中媒體,批評在進行軟對抗。對此,梁嘉麗表示:「局勢不斷變動,未來很難預料,我們也是見一步走一步,只能保持專業媒體工作的態度,努力做好新聞報導。」
鄭樂捷認為,如今什麼都可能被視為「軟對抗」,記者也很難避免被直指是對抗勢力,但當本地媒體越來越擔心政府及親中人士的攻擊,無可避免地陷入自我審查,海外媒體就更顯重要,有機會以更批判、更深入的方式去做報導。
小樂則是相信,海外媒體是記錄的重要角色,「盡量去記住香港現在發生的事情,不管是政治或是生活面,就有點在寫歷史,那至少之後我們可能10年、20年回頭來看,說香港怎麼變成這樣子,稍微有一些線索可以看。」
「《追光者》是香港媒體人自我整合的結果,在這個高度碎片化的時代,只有不斷整合才能有力量。」香港作家顏純鈎在臉書發文支持《追光者》,並寫下期望:「《追光者》有沒有可能就歴次香港抗爭運動作出初步的總結和反省?有沒有可能就未來香港光復後的政治建制吸引廣泛的討論?這或許都是太早的期望,不過存之備忘也無妨。」
梁嘉麗說,在與其他海外港人媒體、記者合作方面,《追光者》會採取開放態度,「在今天的政治氣氛底下,更需要團結和合作。」讓更多有素質的媒體、記者能繼續做報導。
【請教一下】
自ChatGPT問世以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新聞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AI如何改變新聞生態?有什麼工作是AI無法取代?自2015年起出任《FT中文網》總編輯的王丰接受《田間》專訪,分享他與其團隊如何在擁抱AI的同時守住新聞價值。
王丰一路見證母公司英國老牌財經媒體《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FT)應對AI浪潮。他也帶領中文網團隊,在例行工作流程中導入AI,運用AI開發語音讀報功能及加速電子報製作等,讓科技服務新聞,同時維持專業標準。
田:對於新聞界不管哪一個世代,您認為要具備哪些基本的AI能力?使用上的建議是?
王:我試過很多工具,包括ChatGPT、Perplexity、NotebookLM、DeepSeek、Manus、Google的Pinpoint...... 個人最喜歡的是Perplexity,功能特別強大。而處理大量資料時,NotebookLM比較好用,能夠確保沒有編造。Manus是我自己目前唯一付費使用的AI工具,可以執行非常複雜的工作。
我提到的所有工具,都已經教給我的學生用,學生們還可以想出更多的用法。我給學生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我鼓勵使用AI,甚至要求他們使用AI。因為如果不使用AI,到畢業時,所有其他人都在用AI,如果你沒有,就不具備競爭力了。二是要對一切內容負責任,不論是不是由AI產生。如果AI產生了hallucination(幻覺)、bias(偏見)或inaccuracy(不準確),你要能夠發現並進行改正。
那麼靠什麼能夠發現並進行改正呢?這仍需要傳統的新聞學教育。20年前的新聞學的是什麼,今天同樣都要學,才能夠知道AI什麼是做不對的、什麼是對的,不然都沒有判斷能力。
王丰也與《田間》討論了中西方對於新聞應用AI的實踐、觀察與省思,勾勒出一幅兼具創新與責任的新時代新聞藍圖。敬請期待即將發布的完整專訪內容。
【一種注目】
#Substack 數位素養實驗室:溫約瑟的解放軍公開情報追蹤法
「中國人民解放軍地基地及設施」地圖創建者溫約瑟出版新書《請支援搜索》,記錄他如何從主修音樂投身開源情報(OSINT)。他每天觀看中國央視三節軍事新聞,獲取影像資訊,將這些情資的地理位置標註在地圖。面對各種資料,溫約瑟不聽信官媒宣傳或學者宣稱,而是從影像去回答三個基本問題:這在哪、這是哪個單位(番號和代號)、演訓規模有多大,以避免被其因素誤導判斷。
在數位素養實驗室(FactLink)的採訪中,他也提到在研究解放軍情資的路上,影響他最深的是一位來自匈牙利的同好Ise Midori,教他遵守「100%確認」的原則。數位素養實驗室創辦人陳慧敏在「記者筆記」表示認同,搶快心態是OSINT工作者最需要克服的心魔,她也強調,在共軍威脅情勢升高的現況下,「OSINT不只是用來『看見』的工具,更是對抗資訊戰的關鍵武器。」
#Podcast 季風書園:對話端傳媒,離散時代如何用新聞建立連結?
2025年是端傳媒成立10週年,這些年不只國際情勢變化今非昔比,媒體環境也歷經巨變。7月從總編輯轉任執行長的甯卉說,作為離散媒體,最重要的特質其實是連結,而端傳媒一直嘗試在不同議題、不同內容形式尋找跟讀者的共鳴。
2024年開啟的新產品「端聞」也是基於這個理念,「端最終要做的並不單純是文字新聞,而是要做深度好的新聞。無論使用什麽媒介,受眾與信息之間的互動都應該是相關的。」甯卉分享道,聲音的加入是很有意思的咀嚼過程,讓團隊有機會回頭反思一篇(長篇文字)報導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對甯卉來說,新聞工作依然吸引著她,是因為新聞始終處於未完成的狀態,「這是一個有趣的場域」。新聞的概念其實也是如此,端聞總監楊一認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在新的環境中,賦予新聞新的定義,「只有這樣,它才能繼續擁有生命力」,「當我們稱自己為做新聞的人,第一件事應該是去理解:新一代人到底在哪裡?他們以什麽方式在接受什麽資訊?」
#Podcast 低音:佳士事件七週年,中國工人維權的記憶與現實
這一集《低音》Podcast的「拒絕遺忘」單元,講述2018年佳士科技公司的工人要求建立工會,卻屢遭阻撓,幾週後,這些工人遭到公司報復的事件。佳士科技經營焊接設備,在中國不同城市設有多間工廠,其工人長年遭到不當對待,包括工時過長、管理粗暴、待遇不公等等。2017年開始,佳士工人開始通過微信公眾號《普工之聲》,記錄他們的工作和維權經歷。
聲援佳士工人的勞工支持者、學生組織也遭到警方逮捕拘留,部分參與人員至今仍被監控或限制行動。為何需要再提起佳士事件?「這是近年來少數由基層工人發起,並引發社會關注的勞資糾紛之一。它不僅揭示了工人依法建會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也反映了青年群體在公共事務中的覆雜處境。」隨著中國管控越來越嚴格,勞工維權行動也越來越困難。羅谷(Dexter Roberts)所寫的《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一書,正是描繪這群成就中國經濟的「農民工」,卻如同二等公民,遭受不平等對待。
【參考工具】
美國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副教授 Nik Usher 於2024年底在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的展望來年系列文章中提到,2025年會是新聞工作者向大眾解釋難懂的立法規定的一年,而經歷立法院制定爭議法規和審核總預算亂象的台灣,顯然很需要媒體做到這一點。
只是在台灣,立法院議事文件數位化進展牛步,即使已建立直播系統,法案審理進度、立法委員發言記錄,以及最終定案的公報,都分散在立法院議事及發言系統、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查詢不易。
但現在有立法歷程查詢網站「LawTrace」,讓包括國會記者在內的所有人,都能更容易搜尋及對照修訂的法規內容。LawTrace由歐噴有限公司(OpenFun Ltd.)開發,並獲英國的西敏寺民主基金會(WFD)資助。
以新聞傳播學界關注的《新聞媒體與數位科技平台公平發展法》(媒體通稱《新聞議價法》)為例,LawTrace不只列出審查過的各版本法案,也會列出未議決議案,讓大眾知道還有哪些版本的法案被提出、被誰提出。條文比較工具則可清楚對照各版本法案。
不過LawTrace仍以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刊登的最終公報為主,因此若有新版本法案提出,在公報尚未刊出前,LawTrace就不會列入該新版本法案。另外,立法院自2016年(第九屆立法委員)才開始資料數位化,所以這之前的法案未能直接在LawTrace上進行對照。
歐噴的創辦人王向榮(Ronny Wang)告訴《田間》,2024年8月開始建立LawTrace,2025年1月開始運作。他表示,最初開發LawTrace的目的是想讓倡議工作者更容易知道各版本法案之間差異,同時促使立法院資訊更開放透明。
歐噴2023年已開發提案法律對照表「law diff」,而此工具幫助到非營利媒體《報導者》(The Reporter)的〈你家立委4年來為哪些議題發聲〉、數據資料新聞媒體《READr》的〈歷年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怎麼修〉等報導。
【業界動態】
《稜角媒體》懇請支持避免停刊
海外香港媒體《稜角媒體》(The Points)8月7、8日在各社群平台貼文表示,若未來55天(約9月底)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恐怕只能停刊,因此懇請讀者成為Patreon會員,給予支持。
根據2025上半年工作報告,《稜角媒體》主要收入為讀者贊助,目前累積14萬港元虧損。《稜角媒體》設定的目標為籌到25萬港元、擁有650位Patreon付費會員,目前進度各為7%、64.6%。Patreon付費會員有每月5、20、50港元三種方案。
《稜角媒體》創立於2023年1月,首任總編輯潘麗貞(Jane Poon)曾在《壹週刊》任職。2024年1月,胡凱文(Carmen Wu)接任總編輯一職,她曾是香港有線新聞(i-CABLE News)主播、美國自由亞洲電台(RFA)粵語部記者。
米米亞娜開設Substack帳號
長期關注女性議題的中國媒體人米米亞娜8月9日在Substack發表第一篇文章,預告將以「藝術拒絕缺席」、「晚期資本主義藍調」、「虛空中棲居」、「她者之身」和「微型本體論」等五大主題展開新的書寫計畫。
米米亞娜表示,在多年的離散之旅中,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卻在2025年初被迫離開新聞業,再次投入未知。她希望透過書寫,回應當代的個體哲學,且讓彼此仍然在場、互相感知。
滬杭都市報藉動漫吸引Z世代
《媒苑》7月31日指出,紙媒除了面臨傳播形式的轉變挑戰,更重要的是受眾流失,而中國上海《新聞晨報》、浙江杭州《都市快報》在動漫活動中推出「痛報」,以此吸引Z世代讀者,是一種有益探索。
7月11至13日在上海舉行的Bilibili World是嗶哩嗶哩的年度ACGN(動漫遊及小說)活動,隸屬上海報業集團的《新聞晨報》與活動方合作推出「痛報」特刊,把中國動畫人物變成「記者」來報導議題,排版也採用動漫風格。
不過隸屬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的《都市快報》於5月17日在魔都同人祭(COMICUP)推出的「都市痛報」,才是中國首份「痛報」。
「痛」字源自日本ACG文化中的俗語「痛車(いたしゃ Itasha)」。原意有某事或某人言行令人感到丟臉的意思,而後衍生指ACG迷把自己的「御宅喜好」公開,讓人不忍直視。
【業界人事】
《端傳媒》總編輯轉任執行長、國際組主編接任總編輯
甯卉(Lulu)自2025年7月起卸下《端傳媒》總編輯職務,轉任發行人(出版人)兼執行長。她留下的總編輯職位,則由國際組主編陳婉容(Yuen Yung Sherry Chan)接任。
《端傳媒》2015年創立時,甯卉是特約撰稿人,直到2017年正式加入,擔任國際新聞記者、國際組主編,並於2022年7月接任總編輯。
來自香港的陳婉容關注中東地區議題,著有《茉莉花開——中東革命與民主路》。
【CMP要點】
7月底的連日暴雨在北京造成洪災,罹難的44人中,有31人來自密雲區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區委書記余衛國8月1日罕見地公開坦承疏失並致歉,此事被媒體廣泛報導,中共北京市委員會宣傳部擁有的《新京報》更派記者到事發現場寫了報導。《三聯生活周刊》8月3日發布的文章,不只有余衛國的發言,還有罹難者家屬的說詞,構成有關洪災的如實報導。儘管這些文章最後被下架,但這展現中國新聞業仍有活力的可喜跡象。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Alex Colville寫的《After the Flood》。
中國在7月26日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發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承諾在全球引領這項新科技的安全發展。在過去一年中,部分西方人工智慧(AI)研究員及開發者認為,中國對AI安全的看法逐漸與西方相同。這樣的想法要很小心,且必須了解整個脈絡,因為把AI當成國家力量來源是中國共產黨的長期目標,加上政治目標仍是核心,個別企業及科學家受到嚴格限制。此外,以更自由的社會的標準來看,中國對AI安全的關鍵想法,基本上並不安全。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Alex Colville寫的《How China Sees AI Safety》。
7月初以來,民間盛傳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權力受到挑戰的說法,但CMP完整比對2023、2024、2025年的1月1日至7月31日間習近平在黨媒《人民日報》頭版的出現次數,仍遙遙領先。短期而言,習近平在《人民日報》頭版出現的次數與以往相比出現差距的現象並不罕見,全會或重要外交活動等重大事件會驅動頭版報導熱度回升。不過最關鍵的一點是習近平與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PSC)之間的曝光度,存在「巨大且持續的差距」,而其他常委在頭版曝光度方面沒有明顯提升。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Alex Colville寫的《Xi Jinping Still Strong in the Head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