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7月24日簽署法案,收回要給公共廣播公司(CPB)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援外的90億美元資金,使得公共廣播電視台(PBS)與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面臨和自由亞洲電台(RFA)、美國之音(VOA)一樣的艱難挑戰。
川普政府3月暫停撥款給RFA、VOA,迫使這兩家以外國人,尤其是亞洲和華語圈為受眾的公共媒體資遣職員,RFA也先後關閉旗下雜誌《歪腦》(WhyNot)和粵語組。
《田間》先前簡單討論過VOA、RFA停擺對華語圈新聞自由的影響,8月5日會刊出特別報導,聽聽這些被資遣的職員,經歷這事件後,對新聞工作抱持怎樣的看法。
在過去數月,台灣最關注的是罷免行動,第一波投票在7月26日落幕。這場罷免和過往選舉一樣,都被指責政黨對立、分裂社會,但正面來看,這展現台灣豐富的公民力量,以及穩定的民主運作,當然這些都得來不易。
這期《田間》的【熱門話題】先簡單討論國內外媒體報導的「中立」認知,以及自媒體的影響力,這兩者也是日後應持續觀察的要點。
另外,《田間》正在籌備專為中文內容創作者設計的線上學習資源平台《在田間學》,懇請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後,填個需求調查問卷,非常感謝。
《田間》姊妹刊物《Lingua Sinica》的網站已上線,其為全球媒體環境及中國官媒影響力的互動資料庫。
非常感謝訂閱的大家,歡迎來信建議想看到的相關議題報導,並給予指教,還有把《田間》的Instagram、Threads、Matters帳號追起來。
簡恒宇
【熱門話題】
台灣史上由公民團體發動的最大規模罷免行動在7月26日進行第一波投票,24位中國國民黨(國民黨,KMT)立法委員,加上台灣民眾黨(民眾黨,TPP)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共25件罷免案同一天投票,結果全未通過。
台灣媒體《天下雜誌》(CommonWealth Magazine)、報導者《The Reporter》及《READr》分別以數據圖表來顯示各鄉鎮里的投票結果,可從中解讀選民立場變化和不同陣營基本盤消長。
移居台灣且有投票權的演員杜汶澤(Chapman To)、作詞人林夕(本名梁偉文,Albert Leung)、潘源良(Calvin Poon Yuen Leung)、陳慧(Wai Chan)、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Lam Wing-Kee)等香港人相繼對這次罷免表明立場,海外/離散香港媒體同樣關注罷免投票,其中《獨立媒體》(Hong Kong Inmedia)更派特約記者到台灣觀選,在桃園機場見證民眾自發性舉標語,歡迎回台投票的選民。
這次罷免有兩個關於媒體的議題值得探討,報導「中立」是其中之一。
《報導者》(The Reporter)7月22日發布其影音製作者方君竹所做談論罷免的影片,內容訪問面臨罷免的立委和發起罷免的公民團體成員,至今觀看數已超過82萬。然而,有網友在Threads批評此影音報導「假中立」,理由是談論反罷免的比例僅佔20%,還質疑該媒體是否被民進黨收買。
部分外國媒體也被網友批評遭民進黨收買,因它們報導罷免結果的標題稱面臨罷免的國民黨立委「親中」、「友中」。
旅居台灣的美國律師方恩格(Ross Feingold)7月27日在社群平台表示,民進黨和罷免團體「說服外媒以國民黨是親中政黨為標題」。他同日接受《風傳媒》(The Storm Media)訪問時說,由於外媒普遍「反中」,外加聽信民進黨的說法,才會把罷免結果導向是否「親中」,更稱外媒報導台灣新聞時「大部分不中立」。
另外,台灣的《中國時報》(China Times)7月23日編譯《路透》(Reuters)報導引發爭議,因為標題「路透:大罷免鼓動社會恐懼感」,把國民黨前副秘書長、政治大學教授黃奎博說的話塞到《路透》嘴巴。
撰寫此篇報導的《路透》記者在個人社群平台分享此事,並鼓勵閱聽眾一起媒體識讀,同時分享關注國際新聞的Facebook社團「割蘿蔔外電譯站」(Global News for Taiwan)對原報導的全文中譯內容,而非選擇其他傳統媒體的編譯報導。
這事件帶到另個值得關注的議題:自媒體的影響力。
YouTube頻道「小牛講政經」負責人柯昱安曾任民眾黨創黨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社群幕僚,對於自媒體在這次罷免中發揮的影響力,他告訴《田間》,民間組成的罷免團體對於自媒體的運用和宣傳上的創意,都遠勝一般政黨或政治人物,部分罷免團體的文宣更打入當地深藍群眾(國民黨鐵票),證明這些創意與策略成功有效吸引年輕族群關注,而投票前夕在Threads上串聯的「百工百業挺罷免」,讓許多過去鮮少表達政治立場的族群跟進認同罷免理念,這證明自媒體發揮的影響力勝過其他媒介。
不過柯昱安也說,在各大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刻意分野下,反而變成同溫層內的喧嘩,因此開拓新群眾、即時澄清回應是未來要關注的兩個層面。他表示,藍白(國民黨與民眾黨)陣營持續在各影音平台吸納從未關注政治的群體,台派(認同台灣主體性的廣泛支持者)陣營應當走出Threads同溫層,在不同平台用海量內容及簡潔邏輯與論述,吸引更多人認同加入,而在社群平台更廣泛多元的情況下,則要能用短影音和圖卡在封閉社群迅速即時回應。
自媒體表態立場是否會有違「新聞中立」原則?柯昱安回道,自媒體就是個人社群平台,表態應不涉及「新聞中立」,且在社群平台演算法分野時代,因為「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Author)概念,標籤往往是讀者所貼,強調中立的素材不一定能獲得廣泛認同。
此外,柯昱安向《田間》表示:「傳統媒體的節目型態過於固定,和社群文化出現脫節,應適時引入社群思維,而非全面複製電視節目內容到網路上,才能在社群上擴大影響力。」
由於第二階段連署書補件關係,另有7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將於8月23日舉行投票,當天還有藍白陣營發起的重啟第三核電廠全國公投。
【一種注目】
#Substack 中國民間檔案館:七二一元朗黑夜:用記憶保存公益的火種
6年前的7月21日,「反送中」運動的第二個月,香港地鐵元朗站發生白衣人無差別攻擊民眾的事件。事發當下,警察遲遲未有行動,縱容襲擊持續,被質疑是「警黑勾結」。前電視記者柳俊江當晚也前往現場,協助疏散市民,不幸成為受攻擊對象,「鐵通撞擊自己頭蓋骨的聲音,很難用文字形容,既響又悶,令腦袋強烈震盪了一陣子……。」為還原真相,也為留住記憶,柳俊江回到現場,採訪40多位當事人,同時講述個人經驗,寫成著作《元朗黑夜──我的記憶和眾人的記憶》,後記裡他寫道:「人類,尤其當權者,不要經常以為大權在握,成竹在胸。生命中的意外,往往後果嚴重,超乎想像。我們讀歷史,懂歷史,更應該擁有這種自知自覺。」2024年1月4日,柳俊江疑因感情因素自盡,享年42歲。
#Podcast 一橫一豎、不合時宜:大連工業大學開除事件:層層系統如何謀殺一位女性?
本期嘉賓有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趙宏,以及朱軍性騷擾案當事人弦子。7月14日,趙宏在《新京報》撰寫評論〈真正有損國格的,是用陳腐道德誡命、無端剝奪學生權利的教育機構〉,指責學校校規涉及行政違法,未有正當依據開除學生。弦子則以自身經驗出發,她說比起2018年,如今被網暴的女性,其支持系統愈加薄弱。她也特別提到,近年中國年輕男性形成一個亞文化群體,他們傾向厭女、民粹主義,這幫年輕男性藉由仇恨連結,且具有一定行動力,在這次事件中,他們不斷向學校和較為公正報導的媒體施壓,「這可能是媒體,也包括學界的責任,要讓他們走進公眾視野,讓大家知道在一個活生生的人背後,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Podcast 法律白話文運動:師大抽血案與體育界權力結構
「其實是整個體制跟結構卡住了這些小孩,說實話也卡住了這些大人。」當初接受台灣師範大學女子足球隊學生陳情的立法委員陳培瑜強調,師大女足抽血事件(球員被要求抽血,配合教練的研究計畫才能順利畢業)不是單一個案,因為不敢違背教練,接受不當訓練的個案層出不窮。陳培瑜認為,首先,必須讓比賽成績與教練的考核脫鉤,她提出可行的具體改革方向,包括教練換證審核應納入性平、霸凌項目,也應逐步廢除體育班,讓學生回到校隊系統或社區運動系統。另一方面,她也鼓勵民眾關注台灣體育選手,特別是冷門運動,讓運動產業被攤在陽光下,運動選手有支持者作為靠山,也是避免業內陋習延續的重要一環。中華電視公司新網路節目《我想問的是......》主持人陳信聰也就此議題專訪陳培瑜,著重探討關於研究倫理上的嚴重缺失。
【包蟠睿專欄】
包蟠睿(Patrick Boehler)現與國際媒體機構合作制定受眾及產品策略。
在過去,新聞工作是神聖的,我們被賦予決定什麼是重要的、講述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故事,並期待讀者的注意力作為回報,但是,這個模式已不復存在。新聞這門專業要如何演化出新的公共價值?參加Lenfest新聞慈善高峰會的包蟠睿在其電子報《Re:filtered》分享,新聞工作者與資助者在活動一同討論,以「服務」為價值核心的架構,如何引導我們走出系統性的混亂。以下為摘要內容。
新聞業現在面臨三大威脅:政治面、科技面與財務面。對抗這些挑戰,我們不得不調整工作方式,同時重新溝通新聞為何重要。
我們應該專注在最擅長的事:在時間與注意力的閱聽市場,以「實用性」取勝。但我們卻一直想走捷徑,從新聞直接到社會改變。發布調查報導,就期待民主繁榮;報導醫療議題,然後坐等制度改善。這種思維,終會讓人失望。
真正的改變,是提供工具,幫助讀者解決他們關心的事。這必須增加一個關鍵步驟:服務。
服務指的是協助人們用資訊讓生活變得更好。像是能理解學校表現指標的家長,能為孩子爭取權益;了解自身權益的勞工,可以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
這不是拋棄作為「監督者」角色,而是確保新聞能真正觸及及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為此,我們必須調整作業方法,它會改變我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衡量成果的方式。
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否幫助某人做出更好的醫療決定?是否讓他們更理解孩子的教育選擇?
以下的實用框架提供(新聞媒體)編輯部策略方向,著重在實用價值,而非只有參與度:
用途理論(Jobs to Be Done)
協助釐清服務價值主張。不是「我們報導醫療」,而是「我們的健康電子報幫助家長掌握治療與保險變化,減少不確定感,提升做出選擇的信心」。AARRR 漏斗模型
追蹤讀者從發掘到推薦的過程,找出受眾策略中的弱點:在哪裡失去讀者?可以消除哪些障礙?這些傾向如何呈現出可以提供更多價值的機會?媒體漏斗(Media Funnel)
是AARRR模型的簡化版本,追蹤讀者從接觸到忠誠的過程,辨識每個階段的成長機會。產品策略與指標夾心(Product Strategy-Metrics Sandwich)
將北極星指標(反映所提供的核心價值)與策略選擇、進程指標對齊。
由公民做出的1000個明智決定,比一篇獲普立茲獎的報導更有助於民主。我們都知道這點,現在是時候建立制度與衡量方式來實現。
我們將舉辦討論會,攜手逐步確實化解挑戰,探索更多可為新聞業而做的服務理論。我們會在美國東岸夏令時間8月21日下午2時(美國西岸夏令時間8月21日上午11時)舉行首場工作坊。
【業界動態】
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申請8/13截止
第三期《端傳媒》「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申請截止日為2025年8月13日晚上12時(台灣時間)。
該計劃於2024年5月發起,邀請有志於中文報導的新聞工作者參與製作專題報導。這期計劃將於2025年9月至2026年1月以遠端模式進行。
入選者會獲得2500美元津貼,期間每週參加編輯會議、與直屬編輯溝通、協助同組記者採訪寫稿,在計劃結束前完成所選題目的專題報導。
這期計劃特別之處在於開設「新聞參與特別組」,入選者要從受眾視角出發,設計新聞與受眾的互動方式。
地方新聞加速器計畫申請8/24截止
第三屆「地方新聞加速器」計畫(Local News Accelerator)申請截止日為中歐夏令時間(CEST)2025年8月24日晚上11時59分(台灣時間2025年8月25日上午5時59分)。
這項計畫由國際新聞學會(IPI)主辦,並獲得德國的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支持,旨在提供指導與培訓,協助地方新聞媒體數位轉型。
該計畫會錄取10家媒體,並在為期4個月的計畫中,採取實用步驟來投資地方媒體公司財務及維持編輯部永續性。
尋求轉型的全球中小型新聞媒體均可申請,透過Jotform平台,以英文填寫表單報名,且申請方必須確定能有2名職員全程參與4個月的活動。
若對此計畫有疑問,可寫信至innovation@ipi.media,或報名中歐夏令時間2025年8月11日上午11時(台灣時間2025年8月11日下午5時)的線上說明會。
紀錄短片獎學金申請10/1截止
第一季在場.紀錄短片獎學金(The Inaugural Frontline Documentary Short Film Fellowship)申請截止日為2025年10月1日中午12時(台灣時間)。
該獎學金由華語獨立電影播放平台CathayPlay、以全球影視創作者為主的社群平台「紀錄公社」(Jilu Commune)與在場 · 獎學金(Frontline Fellowship)於2025年共同成立,旨在支持華語地區影像創作者,以及關注華語世界公共議題的國際影像創作者,幫助他們完成拍攝具有真實力量的紀錄短片。。
獎學金有3個名額,依排名可獲得7000、5000、3000美元,並能有專業導師進行為期6個月的一對一指導。
《讀者文摘》繁體中文版停刊
代理發行《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繁體中文版的台灣英文雜誌社(FMP)7月21日透過「中友圖書」線上訂閱系統發出停刊通知,2025年的六/七月號雙月刊成為繁體中文版最後一期。
FMP表示,曾嘗試各種途徑來繼續出版,但不斷上漲的成本使得印刷和出版模式難以為繼。
《讀者文摘》於1922年在美國紐約州創刊,1965年推出繁體中文版,在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銷售,並自2023年8月起,從月刊改為雙月刊。2008年,《讀者文摘》與中國上海新聞出版發展公司合作發行簡體中文版,名稱為《普知》,但2012年宣布停刊。
《歐洲新客》啟用社群平台
《歐洲新客》(EU Newcomers)7月2日啟用Matters、Threads、Instagram、Telegram等社群平台,計畫之後推出網站。
《歐洲新客》希望能為在歐洲的華人提供一個共同平台,幫助新到歐洲的華人更能了解、融入當地社會、為華人群體提供發聲空間、紀錄和探討在歐洲的華人群體獨特移民體驗。
《巴倫》中文網站上線
美國財經週刊《巴倫》(Barron’s)與中國財經科技媒體《鈦媒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推出的「巴倫中文網」於6月28日上線,並計畫之後出版紙本刊物《巴倫中國》,提供中文的全球市場動態報導,以及聚焦中國的分析文章。
《巴倫》創立於1921年,發行者為隸屬新聞集團(News Corp)的道瓊公司(Dow Jones & Company)。《華爾街日報》(WSJ)也是由道瓊公司發行。
Dcard終止在日本、馬來西亞服務
台灣科技財經媒體《數位時代》(Business Next)取得台灣社群平台Dcard聲明指出,基於資源調整及核心發展策略,Dcard將於2025年7月30日終止Dtto(日本)、Dcard MY(馬來西亞)的服務,未來重心會在台灣和廣告業務,同時探索人工智慧(AI)技術應用的發展。
Dcard創立於2011年,當時僅開放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學生註冊,2015年成立公司後,開放所有人註冊使用,成為年輕族群使用的社群平台之一。
2018年,Dcard拓展至香港和澳門,之後在2021、2023年進軍日本、馬來西亞市場。終止在日本、馬來西亞的服務後,Dcard海外市場僅剩港澳。
【CMP要點】
7月15日,當媒體採訪被消費者投訴的電線商「湖南豐旭線纜有限公司」時,該公司謝姓負責人怒摔記者的攝影機,在社群平台引發熱議,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記協)出面譴責此行為,強調「採訪是記者的權利」。然而,黨運作的協會這樣的表態很偽善,因其對習近平2016年所提新聞政策的「四個牢牢堅持」盡忠職守。實際上,習近平授權中國龐大官僚體系的各層領袖決定可報導的議題及限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真正的報導權掌握在有政治權力的人手中。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寫的《Smashing the News》。
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員會宣傳部主辦的四大國際傳播平台上線,宣稱是「人人可參與,人人可傳播」的國際傳播生態系統。讓中國百姓和外國創作者透過這些平台成為全球傳播者,以及為在廣東省的外國人服務,把「服務力」化為「傳播力」是推出這些平台的雙重策略。不過這凸顯北京當局多年來追求「話語權」的根本矛盾,即創造力要為領導階層效力,而這根本不可能。除非中國領導階層讓真正的個人表達,不受政治工具束縛,否則對外宣傳的無數努力只會化為烏有。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寫的《Backyard Furnaces of Propaganda》。
這幾週,許多媒體都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前景持悲觀看法。但這樣的說法屬於臆測,CMP比對2023、2024與2025年同期的《人民日報》,統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成員的頭版標題與照片。結果顯示,習近平這3年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標題的頻率,遠遠高於其他人,就2025年目前來看,雖然出現在標題的次數下降,仍比起排名第二的國務院總理李強多出2.3倍,2024年則多出2.4倍。當中國政治與媒體環境出現變動,必須將可觀察到的趨勢與數據放在歷史視角下理解,比如,習近平未出席巴西金磚峰會,而是由李強出席,引發外界解讀中國領導層變動。不過,觀察、比較《人民日報》中兩人報導的刊出版面和照片大小,便可知道習近平的地位依舊。
更詳細內容可閱讀班志遠(David Bandurski)、Alex Colville寫的《Visualizing Power in China’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