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氣象廳7月14日證實,部署於東海近海的「南海海槽地震觀測系統」出現嚴重故障,導致緊急地震速報恐延遲最多12秒。雖然海嘯監測功能未受波及,但延遲的地震預警將大幅縮短民眾的反應時間,引發外界對地震應變能力的憂慮。

圖中紅線等高線表示,停用東南海觀測資料後,各地地震速報可能延遲的秒數。(圖/翻攝自日本氣象廳)
★延伸閱讀★鹿兒島震破1700次 是否影響南海海槽?日本專家揭真相
南海海槽是日本地震研究與防災的重點關注區域之一,因其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是大型地震潛勢帶。該海槽從靜岡縣駿河灣延伸至九州日向灘,途經紀伊半島、四國土佐灣等地,人口密集,基礎建設密布,一旦發生強震後果難以估量。日本氣象廳在今年年初公布,南海區域在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機率上升至80%。
★延伸閱讀★日本鹿兒島連震1324次 「地殼明顯移動」引發學界關注
為因應潛在風險,日本政府與學界持續強化海底觀測網。《科學》期刊近期報導指出,日本正推動「N-net」新型海底偵測網建置,與現有兩套海底系統整合後,可覆蓋南海海槽與日本海溝兩大隱沒帶,並預計可提前22秒發布大地震警報,對減災預警將具關鍵作用。
該觀測系統透過設置在海底的5處地震儀,利用海底光纜將數據傳送至靜岡縣御前崎市的陸地觀測站。觀測站負責為即時數據加註時間標記,然而自13日下午1時起,系統無法正確標示時間,致使數據無法即時進入預警系統,影響緊急速報發布效率。目前氣象廳正調查故障原因,尚無明確修復時程。
事實上,鹿兒島吐噶喇群島近海,自6月底起已累積逾2000次地震,顯示地震活動頻繁,進一步凸顯預警系統穩定運作的重要性。氣象廳表示,雖然目前僅影響部分地區,但仍將盡力盡速排除故障,恢復系統功能,避免民眾在災難發生時失去寶貴的避難黃金時間。
【往下看更多】
● 9年首颱!百合登陸北海道靜岡吹龍捲風掀翻車
● 鹿兒島24天狂震逾2000次 氣象廳:恐再爆震度6弱強震
● 日地震學教授研究25年8千次地震!狂震原因曝光了
【今日最熱門】
● 少女遊金山錯過返校末班車!想徒步走回三芝 幸遇警暖心協助
● 颱風「將」生成! 氣象署:周五起東半部、南部防雨
● 打詐再出招!3銀行宣布「特定數位帳戶」ATM日額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