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朱愷元/高雄報導】「揚葉仔,遽遽飛歸來哦!」仲夏七月,高雄美濃的黃蝶翠谷再度響起熟悉的客語呼喚。邁入第30年的黃蝶祭正式展開,今天(12)在雙溪熱帶樹木園祭蝶儀。祭典前夕颱風豪雨不斷,所幸今天陽光露臉,大批民眾前來參與。隨著儀式展開,眾人在林蔭中一同高舉雙手,宣誓守護自然,向天地萬物致敬。
這場由美濃反水庫運動而起的生態祭典,如今轉化為融合文學、藝術、生態教育的文化行動,也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環境祭典之一。



今年祭典除了有客家八音迎請伯公結壇傳統外,特別由地方青年與藝術家攜手演出「聲美濃·舞天地」歌舞,由美濃返鄉作家劉崇鳳帶領創作詩文〈這裡是我們的家〉,結合舞蹈劇場演繹鍾鐵民〈揚葉仔!飛歸來!〉、吳明益〈如果有人要送我一座山〉等經典祭文,回望黃蝶祭自1995年以來的重要軌跡。
劉崇鳳指出,「聲美濃・舞天地」團隊成員來自作家、農民、學生、工藝師等各行各業,都是他返鄉十年投入地方創生結識的夥伴,詩文與表演的創作過程大約花了五天,「希望透過這個表演,回饋美濃土地與人們給我的滋養。」




現年36歲的返鄉青年婕妮,今年首次參加黃蝶祭。7歲就離開美濃的他說:「黃蝶翠谷是小時候玩耍的地方,以前蝴蝶多到會撞到人。」回來後,他發現蝴蝶少了很多。「這個活動很有意義,由在地人自主籌畫,大家一起守護認同的美濃文化。」
除了表演與儀式,「三角形」主視覺的藝術裝置,是一大亮點。龍肚國小退休美術教師許文淵與駐村藝術家共同製作,十座小立體三角形架構成30個面,每一面都放上蠟染三角旗;倒立的立體三角形,象徵在有限的土地立足,要團結合作。



「前兩天彩排時下大雨,我們還是有信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前執行長、本屆黃蝶祭的活動總召張卉君表示,天氣是每年祭典的一大挑戰,今年特別從河床改到森林舉辦,「地貌比較涼爽、穩定。」場佈階段恰逢颱風剛離境,大家冒雨排人龍、疊石頭等,「這就是志工們齊心協力的堅持精神。」
「美濃是很特別的地方,很團結、在地向心力很強,但同時又很包容。」張卉君說,許多對黃蝶祭有興趣的新朋友,都加入志工培訓。
雖然祭典只有半天,但黃蝶祭有一系列活動,大家不僅能藉此認識美濃,了解當時反水庫的社運精神,進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都是透過大大小小的活動去堆疊出來。」
2013年首次擔任黃蝶祭總召的張卉君坦言,十年來最大的不同是「人」的變化。「自然環境大致維持,不過年輕人的熱度略有下降。」他觀察到,學校的參與度也沒有以往高,「可能現在社會外部吸引力比較強。」不過仍有許多返鄉青年持續投入,「他們會感念當時這個地方給他成長的力量。」讓張卉君十分感動。


客家委員會主委古秀妃表示:「感謝大家3對社會、對土地充滿愛與理想,現場有藝術、文化、生態等領域的朋友,因為有你們的接納、開放,30年來的矛盾不僅一一化解,還更有力量。這裡已經不只是美濃人的故鄉,也是大家的故鄉。」
美濃八色鳥協會理事長蔡政翰說,他從大學參加黃蝶祭迄今有20年,雖然反水庫議題已過去,但生態共融永續的精神會一直傳遞下去。「現在不只在地青年,也吸引全台、甚至海外朋友參與,一直都有新血投入。」


今年黃蝶祭主軸為「立」,核心概念是「立身,立地,立美濃。」「立身」指在參與行動中找到連結與責任;「立地」則是透過生態活動走入自然;「立美濃」則是在文化、儀式與集市中深化認同。「立」字也同時寓意著「力」,呼應地方培力與農村復興的願景。
美濃愛鄉協進會表示,回望30年來時路,從反水庫運動到里山倡議,今年的黃蝶祭,不僅是對環境運動史的回顧,也不只是敬天地敬自然的祭典,更是一場對於「未來農村青年回返如何立足」的重要提問。
從青年返鄉到社區協力、從藝術實踐到環境教育,美濃黃蝶祭正嘗試以更多元的姿態,回應地方與時代的召喚。
明天(13日)下午,除了綠色市集與生態體驗活動,在鍾理和紀念館舉辦「大地書房音樂會」,邀請生祥樂隊、戴曉君等多組音樂人獻唱,共同迎接這場屬於土地與生命的年度盛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