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彭莉惠/台灣客家應主動出擊 向世界輸出文化成果

更新時間:2025/07/12 03:05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這些年來,在許多客家前輩、學界和公共事務參與者的努力之下,台灣逐步累積了非常紮實且豐厚的客家研究成果與政策經驗。目前,台灣擁有超過四百萬客家人口,政府更專門設置了「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事務......
0:00/0:00

文/彭莉惠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客家公共事務,新竹關西客家人

從在地出發 台灣要成全球客家推動基地

這些年來,在許多客家前輩、學界和公共事務參與者的努力之下,台灣逐步累積了非常紮實且豐厚的客家研究成果與政策經驗。目前,台灣擁有超過四百萬客家人口,政府更專門設置了「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事務。許多大學也成立了客家學院或研究中心,這些機構橫跨語言、文學、歷史以及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形成了相當完整、跨學科的研究體系。

台灣的客家研究,近十多年來更從早期偏重語言保存與傳統文化的議題,進一步擴展到客家移民史、性別角色的轉型、代間文化傳承,以及客家族群在政治上的互動和全球客家社群網絡的建構。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客家研究的理論內涵,也敏銳地回應了當前社會的現實需求與挑戰。

然而,我們也必須誠實面對一個問題:單靠豐厚的研究與制度並不足以有效推動客家文化的國際化。真正要讓台灣客家在國際上被看見,必須將我們在地累積的知識與經驗,透過更積極且具體的行動網絡,轉譯成國際間容易理解的語言和符號,並且搭建起從台灣延伸到全球各地的合作交流平台。

台灣必須有意識地扮演世界客家知識交流的重要節點,以更主動的態度與高度的行動力,去串聯中國、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乃至於南非、紐西蘭、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客家族群,將台灣客家獨特的制度經驗與豐厚的文化成果,積極輸出到國際的客家網絡之中。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發揮台灣作為全球客家研究與行動基地的重要價值。

國際化挑戰 多語言環境與代間傳承斷裂

客家語言文化要成功地邁向國際,首先必須坦誠面對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現實是,全球客家族群正經歷著世代傳承的斷裂,年輕一代對於客家的認同逐漸淡薄,甚至許多海外客家年輕人已經無法流利使用客語。

回到台灣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們有相對完整的政策支持,但青年與幼齡人口的客語使用率仍持續下滑,這種語言流失對文化的再生產與延續,勢必產生嚴重衝擊。若語言失去傳承,文化自然難以真正被延續,客家文化的活力也將逐漸流失。

另外,我也觀察到另一個現象,雖然全世界的客家組織眾多,但彼此之間卻缺乏有效的制度化溝通與共識凝聚的平台。由於資源、訊息與話語權不對等,許多海外客家社群難以有效連結到台灣的客家網絡,最終使得跨國合作停留在表面,或淪為鄉親聯誼會的交流,而缺乏實質性的合作成果。

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台灣的客家國際化策略必須更深入地思考,並聚焦在語言教育的實質推動、年輕世代的主動參與,以及全球客家社群之間有效的網絡串聯三大面向。唯有透過這樣的系統性重整,客家文化才有機會真正走進世界舞台,展現文化的主體性與多樣性。

語言數位轉譯、青年傳承與建構全球網絡

從多年來參與客家事務與研究的經驗中,我深知語言的傳承與保存,是客家國際化最關鍵的一步。除了繼續強化台灣國內各級學校和社區內的客語教育之外,亦可以考慮積極建構數位時代下的多語言平台,將台灣累積的客語資源與客家文化內涵,有系統地翻譯成華語、英語、馬來語、西班牙語等語言,讓不同語言背景的全球社群,也能理解和欣賞客家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

具體來說,像是建置「全球客語數位平台」、「客家主題YouTube頻道」或透過虛擬沉浸式學習工具等方式,都是值得積極推動的可行方案,讓客家語言的活力能延伸至全球各個角落。

此外,過去我參與推動客家事務的經驗顯示,青年世代的投入才是文化延續的關鍵所在。台灣必須積極培育客家青年成為「客家文化的國際推廣者」,例如透過「全球客家青年領袖培訓計畫」、「國際客家暑期交流營隊」,或由青年深入到海外客家社區進行田野調查、駐點研究與文化交流,培養年輕人主動接觸客家文化、甚至透過國際學習增強文化自信與國際視野。這樣一來,青年世代不僅能夠真正了解並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成為未來推動客家國際合作的重要人才與力量。

全球客家網路串聯是重中之重。從實務觀察來看,目前的世界客家組織多半停留在聯誼、客屬鄉親交流的層面,較少具備制度化的合作機制。

因此,我建議台灣應主動倡議成立「世界客家協同治理委員會」,由台灣與全球各地客家代表共同參與,底下可再設立具體負責語言、文化、產業、教育與國際交流等領域的工作小組,甚至建立一個常設性的「全球客家智庫」,促成各地知識共享與政策研議。透過這樣的治理機制,台灣可以成為各國客家資源的中介平台,有效推動跨國對話與深度合作,真正落實全球客家族群共同成長與共存的願景。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