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莉惠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客家公共事務,新竹關西客家人
客家語言文化的復振與傳承,在很多客家前輩長輩的努力下已累積相當的成果。然而從「還我母語運動」至今36年,客家仍然面對著逐漸式微的挑戰。這十年是客家存亡的關鍵,倘若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承未能成功,未來客語將有可能只成為祖先的語言,客家文化將只成為祖先的文化。
客家要壯大,要被看到,客家推動的方向,不能只著重客家人的客家,更應推動朝向台灣人的客家,讓客家成為台灣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並讓台灣成為世界客家的中心進行推動。
尤其,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年輕人與客家子弟來承接,需要把客家年輕人找回來,並考量到客家青年學習語言文化的特徵進行對焦施力。立基筆者長期參與客家公共事務的經驗與大學學術研究的基礎,提出客家政策的建議方向,以及客家語言文化復振與國際化的可能方向。
讓客家成為台灣主流文化之一
過去,客家常常淪為邊陲與弱勢,並且隨著時間逐漸式微,甚而消逝。因此,客家如何介入主流,成為主流,變成主流,是需要多加思考的方向。建議客家政策,可以擬定客家成為主流文化的十年計畫,從客家如何介入主流文化、朝向主流文化、客家就是主流文化,分以上這三個階段進行推動,並提出三個階段的目標、施政策略、工作重點及各部會的協力要點,會非常有效的將客家從弱勢拉升到主流文化的方向。
一旦客家成為台灣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實現客家成為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如此,台灣客家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台灣成為世界客家中心 提升國際能見度
全世界的客家人口接近一億。台灣面對中國的打壓,在國際的處境尤為困難。台灣在國際處境的突破,若能善用客家,連結東南亞、美國等海外客家族群的能量,作為跨越政治的文化載體、宗教載體、經濟載體,產生實質連結國際的族群文化力,此有助益壯大台灣的國際能量。台灣作為世界客家的中心,有其優勢。台灣是具有最完整客家政策的國家,保留完整客家歷史文化經驗,尤其台灣的自由民主更是作為世界客家中心的最大優勢。
建議客家政策可以把握客家文化力,此客家文化力可以超越政治藩籬,透過客家族群身分的認同,語言文化的共通性,更易產生強大國際社會資本的黏著力。這些國際客家的社會資本的串連,透過台灣成為世界客家中心的發聲,對族群文化關注,對國際人權自由民主的倡議,皆能提升台灣在世界的能見度,與助益台灣與國際的連結,凸顯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與正當性。
找回年輕人 向下紮根深化客語教育
關於客家語言文化的傳承,有非常多來自政府、民間、 學界的努力在將客家語言文化傳下去。但傳承要能成功,需要有人來承接,才能成功。目前需要著重的重點之一在於找回客家年輕人。客家青年如何找回來,如何讓隱形的青年現身,最重要是創造客家青年的生存利基。
前述兩點,讓客家成為台灣主流文化、台灣成為世界客家的中心的推動,皆需要大量客家人才。優先拔擢客家青年,鼓勵客家青年學客語,讓客家青年學客語有用武之地,有生存的利基,尤其重要,如此才能增加年輕人學習客語的動力,進而認同客家。客家青年與幼齡人口,能講客語的比例大幅下降。
除了創造學客語有用的環境之外;必需善加利用影劇、網路、時尚打造出客家流行文化。時下年輕人喜歡學韓語,就是因為韓流,喜歡韓劇、喜歡韓星、喜歡韓國時尚等,而願意學習困難的外來語言韓語。
2022年公視製播的電視劇《茶金》是成功的例子,讓很多台灣人甚至跨族群的年輕人在追劇,在討論劇情,然後去這些《茶金》的景點旅遊,甚至好奇客語,進而學幾句客語,這就是很好的典範。未來需要更多類似《茶金》的作品,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去認識客家、認同客家,進而願意去學習自己母語。
唯有客家族群以外的群體也願意了解客家、討論客家,才容易促成更多的客家年輕人願意關注與浸潤客家語言與文化。除此之外,客語學習人口需要向下紮根至幼兒教育,朝向國中小學及幼兒教育更廣更深的推動,推動客家重點區與都會區幼兒沉浸式客語教育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