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台北報導】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的台灣本土作家吳晟,長年關注農村社會、自然環境與土地倫理,行政院長卓榮泰稱呼他「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文筆」。對於獲獎,吳晟感性地說,他社會參與的成就是得自於台灣強大的社會力量,「請容許我向這股豐沛的公民力量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昨天頒發的行政院文化獎,獲獎人還包括傳奇歌仔戲演員楊麗花以及客家傳統瓦作匠師傅明光。
吳晟致詞時說,獲獎令他非常的惶恐,因為這是榮耀也是責任。他的確長期關注台灣農民、土地議題,也多次參與環境永續和公平正義的社會活動。但他永遠記得,自己的成就都是得自於台灣社會許多人的助力。


在文學創作上,吳晟說自己自15歲開始在報刊雜誌發表作品,多虧很多前輩的指導提攜、同伴的鼓舞以及後輩推廣他的作品,「刊登過我每一篇作品的刊物、報刊、雜誌、書籍,我一一惦記在心,我一直深懷感恩。」
吳晟也特別點名出版社,「出版家是作家的保姆,作品透過出版才能讓社會閱讀」。他自嘲自己的作品內容不有趣,既不長銷也不暢銷,而是「不容易銷」,都是寫土地、愛樹、愛環境,太太都說就算他寫不膩,大家都看到膩了。但他認為台灣自然環境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心力,感謝出版社願意出版他的作品。
吳晟說,回首他的社會參與若能達成一些訴求,都是夥伴齊心合力共同完成,他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份子,「所以我深切體會到,台灣社會一直潛藏著珍貴的愛鄉、愛土、愛國情懷,在每個艱困的歷史階段都會爆發,匯集成一股非常豐沛的力量來力挽狂瀾。」
「請容許我向這股豐沛的公民力量致上最崇高的敬意,祝福我們堅定守護自由、民主、幸福台灣的全民運動,能夠大團結、掃除陰霾、迎接晴朗,讓我們台灣這個國家更好。」
擔任引言人的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楊翠說,吳晟在當代台灣作家中是一個典範性的存在,吳晟不追求長長的寫作目錄,而是希望以詩及更多具體的行動,回饋腳下的土地——台灣。他以吳晟在文學、教育及文化實踐、環境永續等面向見證他是一個「溫柔而堅定的文化行動者,感謝台灣有吳晟」。
楊翠也引用吳晟〈我不和你爭論〉的詩句來形容吳晟,「我不和你談論詩意,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領域,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沉沒底奮力生長。」
卓榮泰致詞時說,吳晟是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文筆,將台灣的農民生活、鄉土文化,用最樸實的方式,寫出他們的辛苦與土地的味道。吳晟用行動表達對環境、教育、人權種種的重視,「拿著鋤頭、帶著愛心走向社會每個角落,用身體力行來回饋社會。將文學當作耕耘,將社會當作自己的責任,是一位鄉土文學的國家詩人。」


以「吳晟」為筆名的吳勝雄,1944年生於彰化溪州農鄉,其作品橫跨詩與散文,語言質樸誠摯,情感深厚,屢獲文學獎肯定,包括2007年吳三連文學獎、2015年台灣文學金典獎、2017年台灣文學家牛津獎,並在2020年獲頒國立東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是台灣深具影響力的本土詩人與散文家。
吳晟自1960年代起,陸續於《藍星》、《文星》、《野風》等刊物發表詩作。具備「詩人」與「農人」雙重身分的他,創作深植泥土、飽含力量。〈負荷〉一詩描繪父親勞碌的身影,轉化為對子女的綿綿柔情,1981年選入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課本,成為許多學子初識詩歌的重要起點。
吳晟詩集《吾鄉印象》、《泥土》描寫農村日常,蘊含對土地與人民的深切情感;散文如《農婦》、《店仔頭》則以細膩筆觸描寫母親與庶民身影。進入21世紀後,吳晟將筆觸延伸至環境與公共議題,更積極參與反國光石化、反中科搶水等環境行動,展現他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行動與批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