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台北報導】「只要我身體健康,我還是會帶著徒弟,把傳統建築技術傳承下去。」高齡86歲的傳統瓦作司阜傅明光,今(10)天從行政院長卓榮泰手中,接過行政院文化獎的獎章與證書。他直言,如今古蹟修復都發包給營造商,大家都希望又快又便宜,傳統技術不只難發揮,更難傳承。希望藉由這次得獎,成立全國傳統匠師工會,照顧匠師也改善環境,因為只有改善工程環境,才有辦法讓傳統建築技術傳承下去。
行政院文化獎是台灣層級最高的文化領域終身成就獎項,自1981年設立至今,僅有99位人獲得此殊榮。每位得獎人除了獲頒文化獎章及證書外,也會獲得100萬元獎金,希望對維護與發揚台灣文化有特殊貢獻者,致上國家級最崇高的榮譽。

傅明光以不鋪設防水毯的傳統屋瓦工法聞名。他在16歲時,向傳統司阜林阿坤學習土水,20歲正式出師。他所建造的屋瓦完全遵照傳統的施作方式,完整保留客家建築的傳統風格,被為「客家傳統建築活的教科書」。
平常在屋脊上走跳的傅明光,今天改站在頒獎台上接受眾人的表揚。當習以為常的烈日變成舞台上的鏡頭與鎂光燈,身穿印有「瓦」字上衣的傅明光顯得有些緊張。他感謝過去幫助過他的所有人以及政府單位,也說現在社會跟以前不一樣,教徒弟必須很有耐心,「如果像以前用罵的,徒弟會跑掉,這樣就傳承不下去了。」
傅明光幽默之語一方面惹得台下哈哈大笑,也道出傳承古法技藝的不易。他說,自己的手法傳承自他的師傅,所以他也要繼續傳承,「以前我拜師學藝,三年十個月只學了基本功夫,出師後還要靠自己跟別的師傅不斷學習,技法才能夠成熟。」
傅明光:毋怕千人看,總怕一人識
「我們作的東西『毋怕千人看,總怕一人識』。」傅明光引用客語諺語,直言無論是蓋房屋或是修古蹟,專心、細心與耐心缺一不可,但如今古蹟修復工程都交給營造廠,大家都希望快又便宜,傳統技法無法發揮好的效果,年輕人更不願意學習。
傅明光說,這次得獎,他要成立「全國傳統匠師工會」,照顧全體匠師和改善環境,因為只有改善工程環境,才有辦法傳承傳統建築技術,他並喊話希望大家一起幫忙,把建築傳統技術傳承下去。


傅明光受訪時分享傳統瓦作工程的艱辛。不只要忍受烈日曝曬、汗水如雨的工作環境,還要抱持著耐心與專心的態度才有辦法成功。尤其當今時代變化,很少人建造傳統伙房,工程上也使用水泥與防水毯,直到近年政府與專家學者才重新重視傳統工法。
「傳統的比較好,簡單又省材料,漏水時可以只修復漏水的地方。」傅明光分享,現在的屋頂防水工法多半是水泥、柏油與塑膠防水毯,但柏油不耐高溫,曝曬久了會融化,塑膠毯也會破,只要一漏水,必須整個都掀起來。
擅各類工法 修復金廣福、姜氏家廟
傅明光承襲了新竹地區傳統建築土水技術,擅長各類屋面工法與結構,從客家伙房屋、南北式廟宇到日式建築的屋脊造型,皆能一手完成。
傅明光在1994至2004年間,獨力設計並興建北埔金剛寺;自2000年起,投身文化資產修復,包括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北埔姜氏家廟、新埔劉家祠、橫山大山背樂善堂及歷史建築竹北六張犁大夫第等。他並於2016年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保存者,也在2022年獲得客委會今客家事務專業獎一等獎章。
「瓦口的水平與弧度,是整個屋脊的生命線。」如今,傅明光除了親身參與古蹟修復工程,他也在新瓦屋、新竹鄭氏家廟等地傳習傳統瓦作技術,親自示範燕尾脊的塑作、仰合瓦及筒板瓦的鋪設,用職人精神延續傳統工藝的生命力。


頒獎引言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鍾心怡說,對一位長年站在屋頂上默默耕耘的匠師來說,「這肯定不只是個人的,是對默默守護文化資產的傳統匠師一份深深致敬」。他跟著傅明光走上屋脊後才發現,「屋頂上的農夫」是一種非常追求完美極致的職人精神。
鍾心怡受訪時說,傳統匠師其實比起演藝工作者還要艱辛,技術需要長年才能養成,傅明光的傳習營,不僅沒有一分錢,甚至也沒有餐費。這次丹娜絲颱風在中南部造成災情,大家都找不到匠師,或許得獎是一個轉機,讓大家看到傳統技術的重要性,讓堅守崗位的匠師可以被大家看見,促成年輕世代的接棒與傳承。
今天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與傅明光一同獲獎的還有詩人吳晟以及歌仔戲演員楊麗花。頒獎典禮現場,由陳明章與薪傳歌仔戲團攜手共演,藉由詩、歌、戲曲跨界表演方式向3位得獎人致敬。
卓榮泰:傅明光是國家古蹟的神醫
卓榮泰致詞時,形容傅明光是「國家級的文物古蹟的神醫」、吳晟是「鄉土文學的國家詩人」、楊麗花是「忠孝節義的民族英雄」,三人都是國家重要的文化寶藏。
卓榮泰說,吳晟是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文筆,將台灣的農民生活、鄉土文化,用最樸實的方式,寫出他們的辛苦與土地的味道。他用行動表達對環境、教育、人權種種的重視,「拿著鋤頭、帶著愛心走向社會每個角落,用身體力行來回饋社會。將文學當作耕耘,將社會當作自己的責任,是一位鄉土文學的國家詩人。」


卓榮泰說,傅明光是屋頂上耕耘的技藝高手,「因為有你,我們才看得到古代先人的智慧,也因為有你,我們的下一代才能享受到文化的美。」他更用「文化資產的修復者」、「歷史記憶的保存者」以及「國家文物古蹟的首席神醫」來形容傅明光,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守護台灣的建築與歷史文化。
對於頒發文化獎給楊麗花,卓榮泰說,以前都坐在電視機前,陪阿嬤「吃飯配歌仔戲」,更開玩笑地說,「今天是阿嬤不能來,不然阿嬤一定會跟著來。」卓榮泰指出,「過去的社會台語不能說太多,一天只有一個小時」,台灣的歌仔戲就是靠著楊麗花開枝散葉,從戲台唱到國家藝術殿堂,並且帶到國際。
文化部長李遠說,三位得獎者都是他人生的導師。他在台視擔任節目部經理時,楊麗花歌仔戲撐起了台視的收視率,台視把他奉為神明;吳晟是台灣社會、生態與人權運動的先驅,他以前也常常跟著吳晟參與社會運動,是一位身體力行的詩人。
李遠也說,當時他要打電話通知傅明光獲獎,一直都找不到人,因為傅明光都在屋頂上,「電話接通後非常吵,因為傅明光都在工地,那刻我非常感動。」李遠也說,自己很榮幸能見證三人獲獎,「臺灣有你們真好,你們早就該得獎。」
本屆行政院文化獎由文化部長李遠擔任評議會召集人,委員包括初安民、林茂賢、林曼麗、唐美雲、聞天祥、劉克襄、劉惠芝、劉富美等9位文化界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