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假訊息「預防勝於治療」 提前破解(Prebunking)如何讓人產生「假訊息抗體」?〉 一文中分析了「提前破解」常見的幾種類別。目前研究顯示不論文字、影片或遊戲類型訊息都能幫助受眾產生假訊息免疫力,並且不論是議題取向(Issue-based),或是技巧概念取向(Technique-based)的訊息,都能產生保護力。然而,受眾需要持續性的接種「追加劑」維持效果。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訊環境,研究者們並沒有將研究成果束於象牙塔中,劍橋團隊更是與 BBC 和 Google 合作,於 2022 年推出了指導手冊《A Practical Guide to Prebunking Misinformation》,讓有需要民眾可以快速地了解 Prebunking 概念,以及從哪裡可以找到現成影片資源。
Google Jigsaw 團隊更架設網站「Prebunking with Google」彙整各種認知免疫資源供社會大眾取用。然而,上述資源都是以英文為主,因此以下彙整網站中提到的 11 種常見訊息操縱技巧,以供台灣的閱聽眾參考:

1. 情緒性字眼,Emotional Language (Emotional manipulation/Fearmongering):嘗試挑起或是帶有強烈情緒的詞彙,通常以負面情緒居多。
-
範例
- 「XXXX不想讓你知道的秘密」
- 「數萬名網友聽到後都怒了」
-
如何運作
情緒性文字在網路環境有更高的觸及與傳播速度,且當讀者情緒被挑起時,更容易忽略文字背後存在的邏輯滑坡或漏洞。 -
該怎麼做
- 分享與回應訊息前先休息一下,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與判斷。
- 反思這則訊息挑起你哪種情緒反應,如果它挑起的是憤怒、恐懼與焦慮的負面情緒,是否可能是有人刻意引發你的反應。
2. 錯誤兩難,False Dichotomy (False dilemma/Either-or-fallacy):在現實通常提供許多選擇或達成共識的方案的情況下,錯誤二分法只提供非常侷限的選項,或過度簡化推論讓選項彼此互斥。
-
範例
- 「若不支持抗議,就表示不支持公理正義」
- 「只要不支持XXX,就表示支持XXX。」
-
如何運作
錯誤兩難為說服技巧的一種,刻意的限縮選項,讓受眾在決策時情緒上感到衝突或難受(類似情緒勒索)。 -
該怎麼做
- 注意「不…,就等於」;「只要…,就」這類過度簡化推論的句型,現實情況往往不只有兩種選項,而是更加的複雜。
- 留意訊息是否刻意地忽略其他可能選項。
3. 單方論證,Cherry Picking (Selection bias/Fallacy of incomplete evidence):選擇性的使用能支持己方論點的證據,忽略反方證據。
-
範例
- 地心說論者:「如果地球真的在自轉,為何我跳起來後還可以落在原地?」
- 2025 年三月底,網路出現健康假訊息指出「仰睡與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有關」,疑似過度解讀、曲解單一研究結果,缺乏足夠數據支持。
-
如何運作
帶有偏誤單方面、直覺的證據支持己方說法,人類傾向於認定容易理解的訊息為真實,並加以信任。 -
該怎麼做
- 在完全相信單一資料的推論前,嘗試理解議題全貌。
- 留意文字中對數據模糊引用的描述,「許多研究」、「大量數據」可能表示數據沒有被精準地呈現。反查資料背後的研究細節,確保你收到的並不是片段資訊。
- 分享訊息前,留意該數據的研究細節,並比較不同資料來源。
4. 假專家,Fake Experts (False, Alleged, or Irrelevant authority):訊息以一種權威或專業的方式包裝,但實際上訊息提供者並不具備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常被用於爭取人們對藥物神奇療效、未經嚴謹證實論點的支持,或引用來對既定專家們達成的共識提出質疑,並提高那些看似合法但實則虛構機構的可信度。
-
範例
身穿醫師白袍的主持人在節目上大力推銷特定藥品的神奇功效 -
如何運作
大腦設計會利用捷思來管理每分鐘接收的大量資訊,對專家根深蒂固的信任也是其中之一。倚賴具備權威的訊息來源來避免自身處理複雜的決策,留下認知資源給其他日常決策。然而,當專家權威的背景未被核實便可能出現問題。 -
該怎麼做
- 留意發表言論時訴諸自身權威、與該領域其他人共識相左的專家。
- 確認該專家發表的陳述是否與其專業領域背景相符。
- 評估該專家服務的機構,以及其資金來源。
5. 紅鯡魚,Red Herring (Misdirection/Diversion):將話題轉移焦點轉移到另一個只有表面相關、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上,以轉移受眾的注意力。
-
範例
2024 年加州野火期間,川普發言指責加州政府將水資源用於對瀕危物種-越洋公魚(Delta melt)的保育,並批評為加州政府為了毫無價值的小魚犧牲人民。然而越洋工魚作為生態環境健康度指標物種有其價值,由於加州水利調度抽水站改變環境鹽分與被吸入濾網死亡而導致族群規模下降。並且加州野火與乾旱問題成因複雜,涉及氣候變遷等成因,為保育目的而限制的抽水站對城市供水影響也微乎其微。
川普沒有針對議題成因討論,反而用政治修辭將環境失衡的困境轉化黨派鬥爭的話術。
-
如何運作
當遇到無法回覆的問題時,對方可能透過拋出一個高度敏感,並且表面與原始議題相關,實則完全無關的話題,以盡可能避免受眾察覺語境的轉換。另外,操縱者也可以透過大量拋出不著邊際的議題,癱瘓並轉移受眾的注意力,並為更具爭議性的政策或是議題作掩護。 -
該怎麼做
- 當對方在回答有爭議性問題時,將注意力轉敵到另一個兩極化或激烈的主題時,請保持懷疑。
- 檢視對方的回答是否回答了原始的問題,或是抽換概念。

6. 尋找代罪羔羊,Scapegoating:鎖定單一個人或族群,將無根據的指責投注在該群體身上。
-
範例
- 「失業率居高不下是因為非法移民搶走了你的工作。」
- 「投票率低落是因為這個群體不願意投票。」
-
如何運作
尋找替罪羊的陳述方式可以去脈絡化地簡化複雜議題,並將公眾的注意力從始作俑者轉移到其他族群身上。 -
該怎麼做
- 對於將議題責任歸咎於單一個人或群體的言論保持警惕。
- 當察覺某些言論將複雜的議題簡化歸咎單一族群時,請保持警覺。
7. 訴諸人身謬誤,Ad Hominem:面對針對論述的質疑時,並非針對議題回覆,而是將注意力轉移,並對質疑提出者進行人身攻擊。
-
範例
某議員質疑緊縮非法移民法規的合理性,卻被攻擊提出質疑是因為該議員生長背景而有所偏頗。 -
如何運作
訴諸人身攻擊可以將受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情感層面,將話題導向對個人背景或缺陷的攻擊,而非用邏輯判斷論述的正確性。而當受眾被說服異議者是有缺陷的,便可以讓受眾更難以接受異議者的意見。 -
該怎麼做
對於將重點訴諸個人缺陷/負面特質,而非議題合理性辯論的言論保持警覺。
8. 極化,Polarization:將抱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分化為兩個在所有意見、信念與特質毫無交集的兩個極端。
-
範例
「XXX公投的支持者都很懶惰,不值得信任」 -
如何運作
人類傾向不信任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人,極化強化己方與他者的界線與偏見,使得雙方更難達成共識。 -
該怎麼做
當面對一個複雜議題時,請對歸咎單一群體的論述保持警惕,並理解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在其他面向仍可能有達成共識之處。
9. 冒充,Impersonation(Spoofing):透過冒充他人的網路身分散波訊息來欺騙受眾,進而損害目標名譽。包括但不限於冒充目標相關的社交媒體帳號、電子郵件。
-
範例
2024 年台灣非營利獨立媒體報導者遭冒充,有自稱「報導者媒體的Alieen」發信給在台港人讀者,詢問其是否仍居住在台灣,並希望與讀者進一步接觸。 -
如何運作
冒充身分可以為操縱者帶來從經濟利益到損害目標公眾聲譽等一系列利益。 -
該怎麼做
- 強化自身帳號安全性,避免成為冒充目標。社交平台帳號可以使用雙重驗證,同時保持對網路釣魚與社交工程攻擊的警覺性。
- 交叉驗證訊息來源,留意訊息提供者與其過往的行為是否相符。
10.邏輯滑坡,Slippery Slope:武斷地指出當前的行動會無法避免的導致重大、災難性的後果,卻忽略這中間一系列推論存在許多邏輯漏洞,或是過於武斷的推論。
-
範例
烏俄戰爭爆發後,2022 年俄羅斯官方辯護其「軍事行動」目的之一,是為了摧毀美國與烏克蘭合作研發針對斯拉夫民族生化武器的部署。而實際事證指出美烏合作計畫僅為提供疫苗、藥品與防護設備等開發,與生化武器研發領域相去甚遠。 -
如何運作
邏輯滑坡利用了初始行動與結論間的模糊地帶,利用受眾對結論無法避免負面後果的恐懼,來規避受眾對於中間每個環節的邏輯檢驗。 -
該怎麼做
- 留意爭論是否過度強調情感面,將後果描述為無法避免且令人恐懼的。如果是,可能有操縱者嘗試影響你的意見。
- 評估初始行動是否必然導致結論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
11.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ation(Misinterpretation/ Taking out of context):有意圖的將文字、影音擷取,並脫離其原本的語境,放置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下扭曲其意義。
-
範例
- 韓國前總統尹錫悅 2024 年 12 月宣布戒嚴後,網路出現『首爾出現大量軍車』的照片,但實際為 2024 年初南韓陸軍裝甲車演練畫面被移花接木。
- 2024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網路流傳隱射拜登失智症、脫序行為的影片,如「觀賞 G7 跳傘表演時亂走、對空氣比讚」、「參加軍事典禮未向老兵致意匆匆離席」,均被證實影片經過刻意剪輯。
- 2024 年 9 月美國遭遇多個颶風侵襲,微博與臉書流傳拜登受訪影片稱「不會為災區提供資金,而是用於以色列與烏克蘭」,後續核實此惟經過節錄曲解的訊息。
-
如何運作
利用誤導性提示,以及受眾偏好以眼前所見資訊做判斷的傾向,使受眾忽略透過交叉比對核實訊息。 -
該怎麼做
對高度煽動性的圖像或文本保持警覺,交叉核實訊息來源是否值得信任,也可利用圖像反查溯源找到原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