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德國國會在當地時間6日舉行總理投票,基民盟(CDU)主席、現年69歲的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第二輪投票順利取得325票支持,跨過法定絕對多數門檻,正式當選新任德國總理。梅爾茨在稍早舉行的第一輪投票中,僅獲310票,未達316票門檻,成為德國憲政史上首位第一輪投票未當選的總理人;梅爾茨在第二輪投票取得325票,跨過法定絕對多數門檻,當選新任德國總理。


德國新一屆執政聯盟由基民盟/基社盟(CDU/CSU)與社民黨(SPD)組成,在國會擁有328席。梅爾茨接受當選,前往德國總統官邸貝爾維尤宮(Schloss Bellevue),由聯邦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頒發任命書,完成法定程序後,在台北時間7日凌晨0點返國會宣誓就職,包括17位聯邦部長在內的新內閣也一併宣誓上任。

德國國會6日舉行總理選舉,原計劃由基民盟主席梅爾茨當選並組成聯合政府,不料首輪投票,630名國會議員中,621人投票,梅爾茨僅獲310票,距離當選所需316票還差6票。而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組成的聯盟合計328席,本應確保勝選,投票結果顯示至少有18票跑票,梅爾茨成為德國憲政史上首次總理人選未過關案例。
爾茨未在首輪投票當選,德國媒體界認為這是憲政史上的「歷史性災難」。德國歷經半年政治僵局,原本期待透過選出新政府,再開新局。不料梅爾茨首輪失利,為他的總理生涯蒙上陰影,成為一位尚未上任就失去執政聯盟信任的領袖。德媒分析,跑票的首要原因來自社民黨內部對梅爾茨的不滿。
梅爾茨今年1月在國會推動移民緊縮決議案時,接受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支持,引發社民黨強烈憤怒。當時社民黨前黨團主席米策尼希(Rolf Mützenich)警告,梅爾茨此舉形同「打開通往地獄的大門」、破壞德國民主防火牆。雖然雙方後來達成聯合執政協議,但黨內意見未完全整合,可能影響部分議員的投票取向。
另方面,基民盟內部也對組閣談判結果,存在不同聲音。基民盟與基社盟在大選中取得較多席次,為達成聯合執政協議,梅爾茨同意讓社民黨分得與基民盟相等的部會數量,引發部分議員對談判讓步過多的疑慮。
此外,梅爾茲選前曾堅決反對改革憲法規定的舉債上限條款、「債務剎車(Schuldenbremse)」,選後,卻同意與社民黨合作推動改革,這一立場轉變,也讓部分保守派議員失望,對梅爾茨的反覆無常,頗有怨懟。
德國國會總理選舉的第一輪投票通常被視為對候選人信任的展現,一些議員可能預期,即使投下反對票,還有機會在後續投票輪次中補救,這也是導致德國史上首次總理首輪投票未能通過的原因。
德國前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新國會3月底召開時,已正式收到解職文件;他昨晚接受德國對卸任總理的最高軍禮「大點燈儀式」致敬,為他3年半的德國總理任期,畫下正式句點。


梅爾茨的基民/基社聯盟(CDU/CSU)2月勝選,反移民的「另類選擇黨(AfD)」獲得歷來最高兩成多選票支持,成為德國第2大政黨。選舉期間,川普盟友馬斯克(Elon Musk)和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都力挺「另類選擇黨(AfD)」。
德國情報機構上週將「另類選擇黨(AfD)」列為「右派的極端主義」政黨。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稱此舉是「偽裝的暴政」,並表示「德國應該改變作法」。范斯在社群媒體平台X發文指出:「西方曾共同推倒柏林圍牆,現在已被重建起來,不是由蘇聯人或俄羅斯人,而是德國人自己建立的。」
梅爾茨說「想鼓勵美國政府…盡量不要干涉」德國的國內政治,「我沒干涉選出川普的美國大選。」
但梅爾茨今天也表示,僅靠禁止極右派「另類選擇黨(AfD)」,並不能遏止人民的支持浪潮,關鍵在於對抗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政府將仔細評估情報機構的報告,再做出結論。他還說:「我希望在這個聯邦政府中盡一切努力,幫助人民重拾對政治中間派的信任,讓他們不再覺得有必要投票給像另類選擇黨這樣的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