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書評》值得台灣借鏡的令和日本:人口學家讀《一億總下流?》

更新時間:2025/05/07 04:0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對日本文化有深刻觀察、且能以中文寫作的作家茂呂美耶,近年的著作多關注當代日本社會的種種現象。甫於上個月出版的《一億總下流?——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更是直面日本眼下最急迫的人口變遷與其衍生的社會問題,對同樣身處低生育率和急速老化社會的台灣讀者,有很高的可讀性與鑑往知來的價值。

本書的內容基本上聚焦在剖析當代日本「家庭變遷」與「階級不平等」兩大主軸,並從5個主題、各以5篇短文的方式來展開。

➤東亞社會共同面臨的變化與難題

一開始的3個主題便是環繞著家庭變遷:超高齡化、超少子化、兩性關係,與台灣面對的家庭、人口議題有相當高程度的既視感與雷同之處。比如大家熟悉的晚婚、不婚、少育現象,還有從「皆婚社會」轉為「終身單身社會」等等。

當代少子女化社會的前驅因子,主要與女性教育擴張與經濟獨立有關。而這樣的變化,若遇上家庭價值極為傳統保守的男尊女卑社會,通常沒有例外,就是會迸發台、日、韓、中、星、港等地出現的超低生育率現象。

事實上,過往的全民皆婚、高生育率社會,是立基在女性被剝奪教育與就業權的前提之上。當一地社會往工業化邁進而需要大量技術勞工時,女性的就學、升學率、勞動參與率便大幅提升,接著就會開始出現晚婚少育的現象,全球皆然,沒有例外。

當女性沒有人力資本,女性便沒有成家以外的選擇,甚至沒有維持單身的可能性,因為會使家族蒙羞、死後無法進宗祠,只能納入姑婆廟云云。女性也沒有未婚生育的自主性,整個社會規範要求她們進入婚姻制度才能有生育權,以確保男人不被戴綠帽、子女血緣正統。而她們的「事業」,就是窮盡其畢生精力持家育兒,也因此二戰結束前,女性一生的平均生育水準可達7、8名子女。

➤性別平等與生育率的關連

但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並不一定都會走向超低生育率之路。工業化前驅國家瑞典、英國、法國等國的當代總生育率,之所以一直都接近人口替代水準的2人,就是因為他們在社會變遷、女力大增的同時,家戶內外的性別平等也落實得相對徹底。所以在這些國家,女性勞參率和生育率是正相關、不是負相關。

反觀日本,工業化遙遙領先其他亞洲各國,但在性別平等方面,過了一世紀仍舊遠遠落後相似開發程度的歐美國家。也正因如此,現在還持續「生不如死」地煩惱人口問題。

書寫過明治、大正時代新女性圖像的茂呂美耶,想必對這些議題也有過一番思考,於是在〈當出生率遇見死亡率〉一文中提到,比起急速發展且變遷迅速的社會經濟制度(包括教育、職業、政治參與等),「傳統的家庭制度文化(孝道思想、夫妻分工等)變化相對緩慢」。她沒有明確點出,實際上是「傳統的家庭制度」趕不上「女性角色的變化」,但在〈為什麼日本的單身男性會愈來愈孤獨?〉這一篇,有更加詳細的描述。

日本悠久的男尊女卑傳統,在書中勾勒的男人「婚活」時愛找年輕女性、大齡女性被譏笑其衰退的生育力、家務育兒重擔持續落在女性身上、男女薪資差異等現象,都成了整個社會面對人口危機的共業。而這些情況,在台灣也都觀察得到。

➤已婚者生育率未必降低,非自願單身者大增

事實上,維持低點多年的總生育率,在東亞各國都引起部分人士焦慮,認為家庭正在崩壞、年輕人沒有責任不願承擔。但本書顯示,日本年輕的未婚人數雖然一直增長,但有可觀比例的人,其實都有成家找伴的意願,只是在調查時僅3成有伴侶,未婚是因為還沒遇到適婚對象。而大多數人沒有伴侶、想婚卻在「婚活」一事上不積極等,這些現象與台灣的大型青年調查結果幾乎完全重疊,也與南韓的青年男女經驗相似。

整體來說,東亞的單身青年遇到了覓偶成家的困難,然而各國政府面對這樣的難題,除了多辦聯誼(或是如東京都廳開發了AI交友軟體)之外,並沒有提出太多對策。與此同時,則是把巨額的經費都投注到已婚家庭的育兒支持之上。

殊不知,整個東亞生育率低到舉世矚目,其實是因為未婚人口大增、稀釋了總生育率所致,而已婚家庭的生育水準都能保持在兩名子女左右。在未婚人口中「不婚」者並非多數,東亞的大量終身單身人口,有高比例應屬「非自願」。


日本近年有各種與「婚活」相關主題的書籍出版,也有多部改編為影視作品。

➤新型態的不平等:台、日社會的差異

本書的最後兩個主題:「社會階級」和「流行語與事件」,著眼於階級不平等加深的社會現況。雖然日本的「格差社會」與階級問題與台灣社會不全然相同,但隨著越來越多人未婚,孩子越生越少,台灣社會也出現了新型態的社會不平等。

具體的情況包括:離婚風險最高的族群,已從高學歷男女轉為低社經男女;生育率降幅最劇烈者,為大專學歷以下女性;以及不具大專學歷之離婚母親、有越來越難取得完全或共同子女監護權的趨勢等等。這些現象,在在凸顯社經地位具有形塑生命事件的關鍵性,而生於較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童,也將會有較好的資源與發展機會,即本書提及的「父母扭蛋」概念。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未來高中學歷與大專以上學歷的女性,終身未婚率將同時大增,但比例趨同,都接近3成()。至於本書提及女性在婚後辭去正職工作,成為全職媽媽,一旦離婚或失去丈夫,會一路直線落入社會最底層的狀況,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可能較低,主要是台灣女性因婚育而退出職場的比例,沒有日本來得高。

最後,書中提及孤獨問題、無差別攻擊/殺人事件與「老孫介護」等議題,為台灣帶來的警訊是,構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尤其在未婚人口大增、家戶人數與親屬網絡萎縮的時代,比起提升生育率、或加碼長照福利,關注缺乏家庭支持者的身心福祉與社會扶持,也同樣重要,值得作為現有政策的修正方向。

➤人口問題的其他解方:人盡其才

整體而言,本書內容引用許多重要數據,對當今日本社會面臨的社會議題以「精描」的方式討論,讓讀者很快可以意識到問題的核心。加上不少篇幅佐以國際數據比較,更可以很快掌握,日本在世界上或已開發國家間的位置與特殊性,這是作者宏觀視野的一環。

其次,本書引用的歷史人口資料顯示,當今日本被視為「異常」的晚婚晚育,或許並非史無前例,也是作者很有洞見的比較觀點。事實上,東亞社會並不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呈現「全民皆婚」的狀態。一百餘年前,日治時期台灣某些地區與某些族群的終身未婚率,也曾是現代人難以想像地高。這個事實,或許對緩解某些人的低生育率焦慮會有所幫助。

其實,與其糾結生育率太低,更應該思考沒有被完全善用的女性勞動力,可以如何增加她們進入職場的比例?如同日本透過高齡就業緩解人力缺口,台灣在無法立即看到生育率拉升之際,應想辦法讓女性勞參率有所成長。

與男性或歐美高所得國家相比,台灣的女性勞參率仍有不少進步空間。而導致生育率降低和偏低的女性勞參率,常有共同的前導因子,亦即能支撐高女性勞動參與的已開發社會,其生育率通常也較高。這一點值得政策單位關注。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可以攻玉

然而,本書也有兩個瑕不掩瑜的小問題。首先是通篇有過度使用「比率」一詞的傾向:有很多屬於「比例」或「百分比」的描述,都以「比率」來敘述,令人讀了不無彆扭之感。

其次,通篇將總生育率的單位誤植為「%」,全書有超過20處。在低生育率成為年年熱議現象的今日,經常有媒體、學者與評論人把實際單位為「人」的總生育率單位誤以%或‰來描述。

舉例來說:當台灣總生育率降到1.2人,原本是指「婦女一生平均生育1.2名子女」,卻常看見「生育率是1.2%」、「生育率是1.2‰」、「每百名婦女生育1.2名子女」或「每千名婦女生育1.2名子女」等種種的敘述。這個問題可大可小,嚴重時可能因為誤解統計單位而對現象產生錯誤認知,值得關心少子女化的閱聽大眾多加注意。

整體而言,人口指標的確多數都以「‰」為單位,如「粗出生率」的單位就是‰,但作者在提到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時,前一句說「每一千人當中的新生/死亡人口數」,接續的敘述卻又以百分比數據呈現(47頁)。到了72頁數據描述為「每千人十七﹒一/六﹒三」時,又稱其為「生育率」或「死亡率」,而非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令人感到頗錯亂。不過,這或許是基於人口學家的職業病才會感受到的閱讀不適。

無論如何,作者不負其「日本文化與華文世界的橋樑」之美譽,不斷推出佳作,介紹台灣的好鄰居日本,值得讀者繼續支持其平實、客觀且資訊量豐富的書寫,並進一步思考高齡化社會所面對的現在與未來。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一億總下流?
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

作者:茂呂美耶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茂呂美耶

日本埼玉縣人,生於台灣高雄市,國中畢業後返日。嫻熟中文與日文,中文著作主要以日本文化,社會現況為寫作題材,其他譯著甚多。

著作:《物語日本:劍客、忍者、幽怪談》《江戶日本》《平安日本》《傳說日本》《戰國日本》《戰國日本Ⅱ:敗者的美學》《明治日本》《大正日本》《Miya字解日本》《茂呂美耶的歷史手帳》《漢字日本》《大奧日本》《日本世代標籤》。

譯作:《陰陽師》《半七捕物帳》《虞美人草》《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扮鬼臉》《本所深川不可思議草紙》。

監修:《白髮鬼談》《青蛙堂鬼談》《鰻男鬼談》《沙門空海之唐國鬼宴》《陰陽師》漫畫版。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