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珮如/花蓮報導】吳水雲,1930年出生,是台灣戰後極具影響力的地方政治人物之一。其一生深植花蓮,歷任教師、校長、省議員、兩屆花蓮縣長與監察委員。95歲高齡的他,至今依然居住在花蓮市,對這片後山土地懷抱深情。他的生命故事,不只是個人奮鬥的歷程,更是戰後台灣地方發展縮影。
客家根源與遷徙背景
吳水雲的家族原籍為苗栗銅鑼樟樹林,是典型的台灣客家聚落。根據吳水雲回憶,他是「跟著長輩搭船來到花蓮的」,當時尚年幼,上有多個兄姊,他與家族一同從苗栗啟程。他們搭船自基隆港出發,橫越浩瀚太平洋,抵達花蓮南濱港(花蓮舊港),這是當時最常見的遷徙路線。當時尚無便捷陸路與鐵路,水運成為通往東部的主要方式。這些遷移者多半是以農耕或教育為生,期盼在東部開創新天地。
家族抵花蓮後,最初落腳於吉安鄉,後再擴展至鳳林三邑地區(今鳳義里),這也是許多客家人在花蓮發展的核心聚落之一。吳水雲年少時便在此成長,逐漸建立對土地的認同與情感,也在這裡萌發了他後來投身教育與政治的理想。

教育啟蒙與人生轉折
家族一向重視教育,吳水雲從小愛讀書,原本家族期望他成為醫師,但他坦言「怕看到血」,高中二年級時受到盧梭《愛彌爾》的啟發,立志投身教育。當時長兄對他報考師範大學頗感意外,反對之下他偷偷北上參加排球比賽兼考試,順利錄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幸得父親一句「別人考都考不上,讓阿水去讀啦!」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他在師大求學期間,因花蓮出身而感到自卑,但逐漸學會勇於表達與參與,還入選排球校隊。他曾說:「人與人應該坦然相對,不應自我設限。」這段歷練成為他日後面對政壇風雨的重要養分。
返鄉教職與公職之路
畢業後,吳水雲放棄在台北的發展機會,毅然返回花蓮任教,是花蓮第一位大學畢業的年輕男老師,先後在花蓮師範學校、明義國小任教與擔任校長,28歲即成為明義國小校長,顯示其辦學能力備受肯定。
教職生涯中,在一次成立新高中的任務時,遭縣府人事刁難,讓他決心投身政治以行動去改變官僚作法,他說:「對誰不滿,就要爬到他上面」。他不靠財力,而是靠騎機車送便車、主動關心基層生活來贏得選民認同,並於1977年當選花蓮縣長,連任兩屆。

交通建設與地方發展
「有路斯有人」是吳水雲政治生涯中最鮮明的理念。他深知交通是後山發展的根本,因此在擔任省議員與縣長期間,致力推動花蓮地區道路建設。在縣議員任內,當時一年兩次的議會總質詢當中,他以發表學術論文般的嚴謹及份量,大篇幅以花蓮的交通問題是地區發展最重要的議題發表質詢,讓當時的謝東閔主席印象深刻。迄後來擔任縣長期間,亦堅持「有路斯有人」的理念,長期為花蓮爭取交通建設。他積極爭取經費興建聯絡道路、改善部落與市區間聯繫,並加強花東縱谷與山區交通整合,促進產業流通與觀光發展。
在任內,他推動多條鄉道鋪設、強化基礎道路養護,也促成中橫公路花蓮段重整。其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堅持與投入,為花蓮日後經濟成長與觀光開展奠定穩固基礎。
人格風範與晚年生活
即便長年身處政壇,吳水雲依然保有教育家的本色。他強調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政治亦需長遠規劃。他不僅為學生引導方向,也提醒年輕從政者:「為下一次選舉著想的是政客,為下一代著想的是政治家」。他也強調,從政,人和最重要,他在縣長任內,縣府有三台公務車,他為了樽節開支,只使用其中一台,常常是一台車載著縣長、議長、主席三個人同行,被地方以東部三人行,強調地方團結的形象,傳為美談。
退休後,他仍受聘擔任監察院高級顧問、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持續以低調誠樸的態度服務社會。對他來說,從師範教育出發,到政壇高位,初心始終未變。他的語錄與風範,也深深影響後輩與學生。
吳水雲的一生,見證了花蓮從偏遠農鄉到發展重鎮的轉變。他以客家船行東岸的堅毅精神,投身教育、勇敢從政,致力建設交通、提升地方實力。他既是花蓮客家移民的典範,也是台灣地方政治中,少數兼具誠信、遠見與實踐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生命史,更是台灣地方發展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