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兒少|高雄虐嬰托嬰中心遭廢照後「借殼重生」,再度涉虐8幼兒被停業
高雄一間托嬰中心負責人楊姓女子 3 年前因虐嬰遭廢照後,竟以丈夫名義在原地址重新開設「貝隺佳托嬰中心」,卻再度施虐。自今年 2 月中旬起,楊女與另一名保母涉嫌對 8 名 2 個月至 2 歲不等的嬰幼兒強灌牛奶、副食品,並打巴掌等不當行為。
調查發現,楊女不僅是累犯,先前曾有業務過失致死前科,且假冒中心內其他合格保母證照托育嬰幼兒。高雄社會局 4 月 25 日已勒令該中心停業,並協助其他 25 名嬰幼兒轉託,同時裁處楊女 48 萬元罰鍰,並限制 30 年內不得從事托育工作。涉案的楊女及另一名保母已被檢方訊後交保。
高市社會局副局長葉玉如坦承,雖然核准新托嬰中心立案時已知新負責人與楊女是夫妻關係,但因「符合法規」仍予通過。此事件引發各界對托育機構監管制度的質疑,社會局表示將與中央討論托育專法,以更完善的法規保障兒少安全。
- 新聞來源 1: 高雄托嬰中心虐嬰遭廢照 原地改名重開又涉虐待
- 新聞來源 2: 高雄托嬰中心改名重開再涉虐嬰 至少8受害、社會局罰48萬元
2. 公益、身心障礙|涉嫌詐欺吸金,身障關懷協會理事長等人挪用千萬善款遭聲押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關懷協會 4 月 21 日遭檢調搜索協會辦公室,並約談理事長陳品君、其丈夫蕭靖及擔任名模的妹妹等 3 人到案。經調查發現,該協會雖有官網對外募款,卻未見具體服務紀錄,形同「幽靈協會」。
檢方指出,陳品君於 2023 年登記為協會理事長,但實際上由有詐欺前科的丈夫蕭靖操縱,並由 35 歲蕭女擔任常務理事負責對外公關形象。3 人涉嫌將民眾捐款挪為己用,購買名車、精品、不動產,甚至用於支付個人奢華生活開銷、飼養珍稀狐狸與名犬等,初估不法獲利已達上千萬元。
士林地檢署於搜索行動中查扣帳冊、電腦及募款單據等關鍵物證,認為 3 人涉嫌 《刑法》 詐欺取財、並違反 《洗錢防制法》 及 《公益勸募條例》 ,考量有串證及逃亡風險,已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
3. 兒少|臺灣兒少憂鬱症近3年急劇上升,自傷與自殺風險隨年齡增長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與 少年報導者 進行「 全臺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 」顯示,近 3 年來兒少憂鬱症患者大幅增加,自傷與自殺風險更隨年齡上升。調查 100 位兒童心智科醫師意見,有 56% 表示憂鬱症是近 3 年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尤以國中階段最顯著。
調查發現,65% 醫師指出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自殺或自傷行為,70% 醫師表示國中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高達 90% 醫師觀察到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指出,35% 的心理疾病在 14 歲前就開始發展。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憂鬱症好發年齡已提前至國小中、高年級。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林煜軒指出,比起網路使用時間過長,網路霸凌等問題對兒少自傷風險影響更顯著。
專家共同呼籲整合校園三級輔導機制、補足專業人力缺口、健全精神醫療資源、調整健保給付制度,並建立 6 歲以上兒少自殺死因回溯機制。

4. 兒少|家扶調查揭露兒少數位足跡認知不足,近半未聽過隱私設定、以為刪文不會留紀錄
家扶基金會 針對 8630 份 9-18 歲兒少發出問卷調查,在 4 月 25 日公布 兒少數位足跡調查 結果,雖有高達 83.63% 的兒少活躍於社群媒體,但近半數(48.35%)從未聽過「數位足跡」概念,也有半數不知社群媒體隱私設定位置。
此外,僅 50.9% 兒少認知個人資訊不可公開,其餘認為可公開生日(65.68%)、照片(56.54%)及姓名(45.25%)等可直接辨識個資。更有 14.26% 兒少誤以為刪除社群內容後就不會留下紀錄,另有 49.68% 不清楚刪除後的紀錄留存時間。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指出,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25 號意見書 提及政府及照顧者有責任提高兒少對數位產品相關風險知識。不過,調查顯示有 43.52% 家長未過問孩子社群使用狀況,且 38.49% 兒少表示家長從未與其討論網路安全議題。
諮商心理師王雅涵建議,家長應主動關心孩子網路使用情況,建立社群使用規範,並避免以批評的口吻教導孩子網路風險。
- 新聞來源 1: 家扶調查近半數兒少不懂數位足跡 「以為刪文就不會留紀錄」
- 新聞來源 2: 家扶兒少數位足跡調查 半數不知隱私設定位置
5. 兒少|臺灣兒少乘車事故增加逾3成,民團促政府加速修訂安全座椅規範
近年來臺灣兒童小客車乘車事故呈現上升趨勢,去年共造成 1395 位兒少死傷,較 2020 年增加 34%。面對日益嚴峻的情況,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與立委林月琴、蘇巧慧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加速接軌國際標準。
目前國際已全面採用更為嚴謹的 R129 安全座椅規範,此規範新增側向撞擊的動態測試,並改以兒童身高作為座椅分級依據,能更精確對應孩童成長需求。不過,臺灣至今仍沿用已被淘汰的 R44 舊標準,缺乏側撞測試,且測試假人僅能評估有限部位的損傷情況。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指出,國際間已停止販售及生產舊版 R44 規範的安全座椅,若政府遲遲不修訂標準並建置對應的檢測設備,未來臺灣恐面臨新生兒無椅可用的困境。臺灣區玩具暨孕嬰用品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郭時杰也強調,約 3 成車禍來自側邊撞擊,新標準能有效提升保護效能。
對此,經濟部標檢局表示已著手規畫修訂,預計今年底完成。
- 新聞來源 1: 兒童安全座椅國際已改新規範 民團籲政府加速修訂
- 新聞來源 2: 國際全面採用R129保護裝置 民團促修兒童安全座椅檢測標準
6. 青年|行政院通過《青年基本法》草案,強化青年權益保障、推動世代正義
行政院會 5 月 1 日通過《青年基本法》草案,將送立法院審議。此法案共計 28 條,明確將青年定義為 18-35 歲國民,但保留其他法令另有規定時的彈性適用空間。草案規範政府應每 4 年擬訂青年政策白皮書,並由各級政府建立青年事務行政體系,確保青年發展預算充裕。
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青年是國家重要人力資源,制定此法有助建立共存共榮的世代關係。政府將以「青年主流化」為核心,從青年觀點通盤考量政策、計畫及措施,有效促進青年在各層面發展。
草案內容涵蓋廣泛權益保障,包括永續環境、學習受教權、就業職涯、創新創業、在地支持系統、居住與友善育兒環境等面向。行政院將設置青年事務發展會報,由院長召集學者專家、相關部會首長及青年代表,共同審議、協調、推動及督導青年相關事務,落實世代正義核心理念。

- 新聞來源 1: 政院提青年基本法草案 盼建共存共榮世代
- 新聞來源 2: 政院通過「青年基本法草案」 卓揆:協助青年實現個人尊嚴
- 新聞來源 3: 政院拍板《青年基本法》草案 每4年擬訂青年政策白皮書
7. 勞權、原住民|臺北跨年工殤悲劇,家屬要求市府正視責任
2024 年臺北市跨年活動搭建舞臺期間,原住民樂團「 救贖方舟 」主唱 Lawai Arik 在高空作業時不幸墜落身亡,事發已逾 4 個月。在國際工殤日(4/28),死者家屬與 工傷協會 等團體於北市府前舉行記者會,高喊「臺北跨年『爽』、原民工殤『慘』」,要求市府正視責任。
死者兄長高嘉澤代表家屬提出 4 點訴求:要求市府及承包商說明真相並面對錯誤、成立跨局處小組協調處理、全面檢討原住民勞工安全問題,以及為死者設立工殤紀念碑。工傷協會理事長李竣凱指出,這是國內首起跨年工殤案,但市長蔣萬安在跨年晚會上卻未提及此事件。
北市府回應已啟動關懷機制,勞檢處調查顯示,事故原因為雇主未確實使勞工使用背負式安全帶,已依法開罰並移送司法機關偵辦。北市府與承包商已提供慰問金及喪葬費共 265 萬元,並暫停給付廠商契約價金,督促承包商積極辦理理賠。
- 新聞來源 1: 搭建跨年舞台Lawai Arik墜亡 家屬提4訴求
- 新聞來源 2: 樂團主唱命喪跨年舞台家屬向蔣萬安怒討公道 北市府回應了
8. 勞權|長榮航空求償案三審定讞,工會勝訴、法院認定合法罷工免責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於 2019 年發起長榮航空罷工,長榮航空隨後向工會及其成員提起民事訴訟,求償 3400 萬元,指控罷工程序不合法並造成公司損失。該案經過一、二審法院審理,均判決長榮航空敗訴,4 月 25 日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全案定讞。
法院認定,依 《勞資爭議處理法》 規定,工會發動罷工未違反誠實信用或權利濫用原則,雇主不得以合法罷工造成的損害請求賠償。此案歷經 6 年訴訟,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祕書長周聖凱表示,期望政府在法律上更為嚴謹,避免報復性訴訟。
罷工當事人李瀅空服員回顧,當年罷工為爭取調高日支費、改善疲勞航班等訴求,歷時 17 天後促成勞資雙方簽訂團體協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指出,此判決凸顯 合法罷工的免責性 ,也提醒雇主在勞資爭議產生時應妥善溝通處理,尊重罷工作為勞工合法權利的重要性。

- 新聞來源 1: 長榮航空不服罷工求償3400萬 敗訴確定 |
- 新聞來源 2: 長榮向罷工空服員求償3400萬 三審敗訴定讞
9. 勞權|臺灣首份公正轉型勞教資料庫上線,確保勞權淨零轉型中不被忽視
臺灣推動 2050 淨零轉型,但勞工權益保障不應在此過程中被犧牲。4 月 29 日,學界、勞團與環團攜手合作,共同製作國內首份「 公正轉型勞工教育教材資料庫 」正式上線,盼協助工會提升協商能力,確保轉型過程中勞工權益不受損。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指出,國發會調查顯示,全臺有高達 7 成工會對淨零政策不了解,對淨零政策的支持度卻達 76%,顯示勞工雖支持環保目標,但因缺乏實質認識,恐在轉型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 研究部主任洪敬舒表示,臺灣工會組織率僅約 7.9%,無工會組織的勞工高達 92.1%,此教材不僅協助工會辨識受影響程度,亦設計無工會勞工可採取的行動方案,確保他們在轉型過程中獲得必要支持。
該教材資料庫匯集 10 份教材,分為 3 大單元:淨零減碳和勞動權益、由公正轉型看淨零中的勞動危機,及工會的公正轉型策略,協助工會了解氣候危機與淨零減碳政策對勞工的影響。
- 新聞來源 1: 學界NGO攜手推公正轉型勞教 助工會應對淨零挑戰
- 新聞來源 2: 台灣首份公正轉型教材上線!淨零不能「只問碳排、不問勞權」
10. 勞動|五一勞動節 5000 多名勞工集結大遊行,7大訴求力挺勞工權益
5 月 1 日勞動節,5000 餘名勞工在凱達格蘭大道集結,以「反霸凌、要保障」為主訴求展開大遊行。工會團體提出 7 大訴求,包含降低工時、還我國假、增加特休、反老年貧窮、抗通膨要加薪、完整勞動三權及公正轉型等。
勞團突顯勞動部公務員因過勞與職場霸凌自殺案例,要求公務員與勞工一體適用《 職業安全衛生法》 及反職場霸凌法制,建立公正處理機制。工鬥總工會理事長何政家直指:「臺灣社會不管是公部門,還是民間企業,被霸凌勞工何其多。」
全國醫療工會聯合會 則以道具救護車控訴醫療體系崩壞,醫檢師人力配置標準數十年未修改,嚴重低估實際需求。醫檢師代表陳韋錡表示:「醫檢師過勞,病人就會性命不保。最後我們一起呼籲,醫事人力要增加。」。
勞動部回應將重視勞工訴求,已研擬增訂職場霸凌防治專章,草案送進行政院審議中,並承諾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站在勞工立場處理相關議題。

- 新聞來源 1: 五一勞工凱道大遊行 主要訴求「反霸凌、要保障」
- 新聞來源 2: 勞工五一上街丟紙團 痛批政府不顧勞權
- 新聞來源 3: 2025五一行動聯盟「反霸凌,要保障」遊行行前記者會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The post 【雙週報|04/21-05/04】高雄托嬰中心遭廢照後再涉虐8幼兒、身障關懷協會涉嫌詐欺挪用千萬善款、兒少憂鬱症急升自傷自殺風險隨年齡增加 first appeared on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