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張雅晴/走進國際性別現場:從紐約 NGO CSW 論壇,看不同國界的性別平權挑戰

更新時間:2025/04/23 08:01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論壇中討論跨國移動女性、LBTQ+、韓國男女仇恨環境,看見女性並非同質的群體,唯有透過每一方發聲和合作,才可能達成性別平權。 The post 張雅晴/走進國際性別現場:從紐約 NGO CSW 論壇,看不同國界的性別平權挑戰 first appeared on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2025 年 3/9-3/21,第 69 屆非政府組織婦女地位委員會(NGO CSW)在美國紐約舉辦,來自全球各地的公民團體針對性別平權議題交流。

由於各個國家有不同的經濟發展、宗教、文化及社會發展樣貌,NGO 也有各自關心的議題,論壇內容非常多元,只要不涉及仇恨言論,所有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想法,對缺乏正式國際地位、處境艱難的臺灣是難得的交流機會。

本文整理 3 場我實際參與的論壇,結合論壇觀察、國際新聞及研究,希望我們能對國際性別平權議題有多元的理解,包含跨越國境及性別界線的女性,以及在網路世界越演越烈的性別戰場。

臺灣於論壇期間,在紐約舉行「臺灣女力文化之夜」,前總統蔡英文預錄演講影片。圖/取自 中華民國外交部

女性移民與移工:移動不是選擇而是生存,誰來照顧她們?

「賦權移民女性:經濟機會與心理福祉」(Empowering Immigrant Women: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Mental Well-Being)是一場關注移民女性的論壇,集結紐約及臺灣服務移民女性的工作經驗。

在全球化之下,女性移動成為普遍現象。紐約有許多來自中國籍的非法移民,她們是人口販運的被害者;臺灣的新住民女性則大多是來自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婚姻移民。受限於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對法律制度的陌生,許多移民女性難以充分了解或信任正式資源(如司法系統、社會工作者)。

有幸的女性,可以仰賴母國非正式互助系統(如在同鄉會臉書社群發問,諮詢同鄉網友的意見等),以及同為移民女性之間口耳相傳的經驗知識,進一步獲得支持;然而母國同鄉之間也不一定互相支持,許多女性求助同鄉反而成為詐騙受害者(如被朋友騙錢、成為詐騙車手等),生活更加孤立無援。

跨國照顧工作者(migrant care worker)則是另一種常見的女性國際移動形式,例如菲律賓就是海外勞工的輸出大國,臺灣、日本、德國等國家的長期照顧系統也大量仰賴來自其他國家的女性照顧工作者。

在全球勞動市場下,經濟優勢國家的女性透過購買其他國家女性的廉價勞動力,嘗試轉移照顧工作勞務。在這樣的現況下,女性跨國照顧工作者的勞動力容易遭到剝削、她們照顧自己家庭的權利也遭到剝奪;另一方面,照顧工作性質往往特殊且不易轉移, 可能產生其他困擾

例如,臺灣的家庭照顧移工沒有接受適當訓練,(初期)難以處理照顧事宜,雇主(通常是家庭內的女性成員)需要自行提供訓練及確保照顧品質。有的家庭中,照顧移工與長者發生衝突,家庭內其他成員必須介入協調。

無論移民或移工是否具備公民身分,女性跨國移動已是事實;且隨著全球化及高齡照顧需求提升,國際流動將日漸增加,國家應該針對移民及移工建置 以人權為基礎,兼顧文化面向的社會制度

否則,只是將原本對女性群體的壓迫,透過社會階層的分化,轉嫁至其他更弱勢的女性,壓迫的本質仍沒有改變。

跨越性別界線: 性別平等,不能忽視多元性別的處境

「亞洲的 LBTQ+ 運動:回顧與未來方向」(The LBTQ+ Movement in Asia: Reflections on the Past and Future Directions)則是以 LBTQ+(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為議題的論壇,在 NGO CSW 這場以「生理女性」為主流的性別平等論壇中,格外醒目。

來自臺灣、尼泊爾、新加坡及蒙古的講者分享所處國家 LBTQ+ 的倡議運動及挑戰。在一些性別平等相對落後的國家, 女性被視為次等公民 ,而 LBTQ+ 群體又因為承受不同性取向的汙名難以發聲,在公共議題上缺乏可見性及影響力。

2025 非政府組織婦女地位委員會(NGO CSW),在紐約舉行性別論壇的現場。圖/ NGO CSW NY FB

LBTQ+ 群體與性別平權議題有微妙關係,在某些國家,LBTQ+ 不被視為「女性」議題。但也有些國家,性別平權運動與 LBTQ+ 群體相互支持、共同倡議。

傳統女性主義起源於對父權壓迫的抗爭,跨性別女性往往被視為具備「男性特質」,在傳統二元性別對立下,面臨「裡外不是人」、處於邊緣的艱困處境。

例如著名小說《哈利波特》的作者 J·K·羅琳(J. K. Rowing) 對跨性別者多次發表不友善言論 ,備受爭議。最新上任的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主席柯絲蒂・科芬特里(Kirsty Coventry),身為運動最高權力組織 130 年來首位女性主席,她強調不希望自己因為性別及族裔(她同時也是第一位來自非歐洲及北美的主席)當選,而是「真正對的人」。

這也使得一項爭議再次浮上檯面、成為國際矚目焦點:身為一位「女性」領導者,是否同意曾經「無法通過性別檢測」的跨性別運動員,參與「女性」組的運動項目?。

性別議題的複雜性絕非簡短文字可以適切論述,性/性別/性取向從來不是單一、靜態的類別。女性主義起源於對壓迫的反動,面對同樣受到壓迫的 LBTQ+ 群體,唯有結盟、擴大聲量及在公共領域的可見性,才有可能創造社會改變,達至共好。

激化的性別戰場:網路匿名背後是犯罪溫床?來自韓國的警訊

韓國研究性別的社會學者文旻詠(Minyoung Moon,編譯)在一場論壇中報告韓國數位性犯罪問題日漸增長。

針對韓國女性面臨的數位性犯罪議題,可從 3 個層面理解:首先,韓國男尊女卑、家父長制且階級序列嚴明的社會,女性經常被視為附屬品;其次,經濟成長停滯使男性面臨沉重的社會壓力,男性還得服役長達 2 年,加深男性的不公平感受及對女性的敵視;最後,韓國數位環境非常便捷,幾乎人人可上網,成為數位性犯罪的溫床。

面對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與仇女言論,部分韓國激進女性主義者於 2015 年成立線上論壇 Megalia(메갈리아),她們在論壇內以鏡像(mirror)方式模仿厭女言論,並將嘲諷轉向男性。

這樣的行動,初衷是為了使男性體驗受到攻擊的感受,然而論壇內大量仇男言論,甚至出現攻擊與犯罪等行為,使該論壇的相關爭議層出不窮,導致 Megalia 內部分裂,成立後僅 3 年就關閉。Megalia 的激進作為受到扭曲、使兩性衝突與對立升高,韓國的性別平等運動蒙上爭議的陰影, 鏡像策略未能取得成功

到了 2018 年,一場大型示威行動以「我的生活不是你的 A 片」(My life is not your porn)作為口號, 抗議南韓偷拍鏡頭色情犯罪 。2020 年, N 號房事件 震驚社會,更使南韓了解網路性犯罪的集體性,促成了《兒童、青少年性保護相關法律》部分修正。

2018 年,在韓國首爾以「我的生活不是你的 A 片」(My life is not your porn)為口號,抗議南韓偷拍鏡頭色情犯罪。圖/取自 Human Rights Watch © 2018 Jean Chung/Getty Images

從這一系列的社會事件可以看出,韓國的男女仇恨態度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激化情況。包含──

2022 年,總統候選人尹錫悅以厭女論述討好男性選民, 一度主張廢除性別平等部 (Ministry of Gender Equality),最後當選當選總統;2023 年,一位超商女店員因為留短髮被視為女性主義者, 遭到陌生男子攻擊 ;今年一月,電玩遊戲中的角色人物因疑似做出女性主義手勢,該人物的創作者 遭受上千則辱罵訊息 ,其中包含死亡與性侵威脅。

韓國的性別不平等、男女彼此仇視是長期社會問題,與僵化的父權結構、高壓經濟成就期望,甚至鄰國的戰爭威脅皆有關聯。網路世界的匿名性及穿透性,只是提供了發展場域,使原本就具有張力的兩性關係更加激進化。物質世界高度發展,以浪漫韓劇風靡全球的韓國,在性別平權之路上,似乎還有長遠道路需要前進。

多元與共融 :不只是包容,而是如何一起建構共好社會

從 3 場論壇可以看出現代性別平權運動的多元性,女性並非同質群體,種族、社會階層、性取向交織出多元的個人特質,也與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交織出不同樣貌。

然而,面對性別難題,解方不在於創造更多的「類別」把人放置其中,而是接受所有「界線」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具有流動性,或進一步挑戰「區分」是否必要?

民主的性別平權在於 任何一方都有機會發聲 ,展現能動性,參與公共論述及社會制度的建構。NGO CSW 正是提供這樣的平臺,使每個人都可以被聽見,創造共好的可能。


延伸看見不同女性處境:
1. 平行報告還是平行時空?原住民、移工、難民處境,官方與民間各自表述/ICERD 國際審查
2. 不跑不行!失聯移工人數翻倍,監院 300 頁調查列臺灣 10 大根源
3. 新住民姊妹的長照 10 大挑戰/7國語言圖包
4. 要賺錢又要顧家的長照邊緣人,臺灣新住民:「每天都像沒有靈魂一樣」
5. 杜絕網路性剝削與熟人凌辱,別讓孤立毀滅彼此/《您已登入 N 號房》書評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The post 張雅晴/走進國際性別現場:從紐約 NGO CSW 論壇,看不同國界的性別平權挑戰 first appeared on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